|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5页 |
| ·课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固体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 ·非接触式固体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接触式固体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积碳型SOFC 直接碳燃料电池的可用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积碳型SOFC 直接碳燃料电池阳极内部积碳规律 | 第25-38页 |
| ·阳极内部的积碳位置 | 第25-27页 |
| ·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 第26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6-27页 |
| ·阳极内部的积碳形貌 | 第27-36页 |
| ·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 第27-29页 |
| ·SEM 扫描结果特征及讨论 | 第29-32页 |
| ·阳极孔隙率及平均孔径的定量分析 | 第32-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CO、内部积碳及外部堆碳纽扣电池的模型建立 | 第38-51页 |
| ·以CO 为燃料的阳极支撑型纽扣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模型(模型一)的建立 | 第38-45页 |
| ·模型一的建立及假设条件 | 第38-39页 |
| ·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39-44页 |
| ·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 ·求解方法 | 第45页 |
| ·以内部积碳为燃料的直接碳燃料电池的模型(模型二)建立 | 第45-47页 |
| ·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比较 | 第46-47页 |
| ·模型二的控制方程、边界条件以及求解方法 | 第47页 |
| ·以外部堆碳为燃料的直接碳燃料电池的模型(模型三)建立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三种电池模型的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51-78页 |
| ·CO 为燃料的阳极支撑型纽扣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模型一)的校验 | 第51-54页 |
| ·内部积碳为燃料的直接碳燃料电池(模型二)的计算及性能预测 | 第54-64页 |
| ·阳极交换电流密度i0,an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 ·阳极内部的CO 扩散系数D_(CO-CO_2)~(bulk,eff)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7-62页 |
| ·积碳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各参数对积碳型直接碳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小结 | 第63-64页 |
| ·阳极外部堆碳的直接碳燃料电池(模型三)的性能计算结果及比较 | 第64-73页 |
| ·堆碳层的存在对外部堆碳的直接碳燃料电池的性能影响 | 第64-68页 |
| ·相同的堆碳厚度,不同的堆碳松紧程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 ·不同堆碳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70-72页 |
| ·固定阳极外部堆碳的质量,不同的孔隙率下的直接碳燃料电池的性能比较 | 第72-73页 |
| ·阳极内部积碳和阳极外部堆碳的直接碳燃料电池的性能比较 | 第73-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5章 本文结论 | 第78-81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方法 | 第78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