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9-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公民参与问题概述 | 第16-31页 |
·研究公民参与问题的基本动因——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 第16-17页 |
·公民参与理论的产生 | 第17-21页 |
·根本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 | 第17-18页 |
·重要原因:民主本身的价值功能 | 第18-19页 |
·现实根源:公民与行政的关系 | 第19-21页 |
·公共行政中公民参与的涵义 | 第21-27页 |
·公共行政中公民参与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公共行政中公民参与的特点 | 第22-25页 |
·公民参与的基本问题 | 第25-27页 |
·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意义 | 第27-29页 |
·有利于政权合法性的实现 | 第28页 |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28-29页 |
·有利于公民自身利益的实现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现状分析 | 第31-43页 |
·我国公民参与取得的成就 | 第31-34页 |
·公民参与形式和范围不断扩大 | 第31-32页 |
·公民参与的立法步伐加快,公民权利由抽象走向具体 | 第32-33页 |
·政务公开力度加大,公民参与程序开始形成 | 第33-34页 |
·我国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公民制度化参与意识薄弱 | 第34-36页 |
·公民参与组织结构单一 | 第36-37页 |
·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公民参与过程非法定化 | 第38页 |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制约因素 | 第38-42页 |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 第39-40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因素 | 第40页 |
·公民参与的制度保障不足 | 第40-41页 |
·公民参与组织发展不完善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实现路径 | 第43-78页 |
·公民参与观念的更新 | 第43-49页 |
·树立主动参与的“新公民”意识 | 第44-47页 |
·增强公共行政部门对于公民参与的信任 | 第47-49页 |
·公民参与制度的完善 | 第49-63页 |
·政务公开制度 | 第49-52页 |
·行政听证制度 | 第52-55页 |
·专家咨询制度 | 第55-60页 |
·行政救济制度 | 第60-63页 |
·公民参与组织的重塑 | 第63-77页 |
·公民社会——公民参与的平台 | 第63-70页 |
·基层公民参与组织——以社区自治为例 | 第70-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