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西方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行政文化创新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5-16页
     ·研究思路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第16-18页
第2章 行政文化与西方治理理论第18-32页
   ·行政文化的含义第18-22页
     ·行政文化的概念第18-19页
     ·行政文化的类型第19-21页
     ·行政文化的功能第21-22页
   ·行政文化创新的含义第22-27页
     ·行政文化创新的概念第22-23页
     ·行政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因——公民社会的兴起第23-27页
   ·治理理论综述第27-31页
     ·治理理论概念辨析第27-28页
     ·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第28-30页
     ·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西方治理理论与我国行政文化创新第32-40页
   ·我国借鉴西方治理理论的可行性分析第32-35页
     ·经济体制转型为治理提供了先决条件第32-33页
     ·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为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第33页
     ·民间组织的发展为治理提供了良好基础第33-34页
     ·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治理经验第34-35页
     ·全球化进程推进治理的实施第35页
   ·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构建服务型行政文化第35-39页
     ·公民社会与治理第36-38页
     ·借助治理理论建设公民社会下的行政文化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当前我国行政文化存在的问题第40-50页
   ·一元化管理问题突出第40-43页
     ·全能政府观第40-41页
     ·高度集权导致个人专权第41-42页
     ·“人治”重于“法治”第42页
     ·管理成本问题第42-43页
   ·官本位问题突出第43-46页
     ·混淆价值观第43-44页
     ·侵害公共利益第44页
     ·妨碍社会公正第44-45页
     ·影响民主监督第45-46页
   ·官僚制问题突出第46-49页
     ·官僚主义第47页
     ·浮夸作风第47-48页
     ·形式主义第48页
     ·效率低下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西方治理理论下我国行政文化创新的原则第50-61页
   ·分权原则——治理理论提倡治理主体多元化第50-53页
     ·多元治理促生有限政府第51页
     ·多元治理主体有效分散政府集权第51-53页
     ·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素第53页
     ·多元治理必然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第53页
   ·服务原则——治理理论提倡政府与利益相关人的互动第53-56页
     ·与利益相关人的互动是“民本位”价值观的体现第54页
     ·与利益相关人的互动其本质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第54-55页
     ·与利益相关人互动的基本途径是公民参与第55-56页
     ·透明性是善治的基本要素第56页
   ·高效原则——治理理论提倡建立高效的合作网络第56-60页
     ·合作网络的出现打破了官僚主义作风第58-59页
     ·合作网络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第59-60页
     ·合作网络保证高效行政第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6章 我国行政文化创新的目标选择及构建途径第61-79页
   ·行政文化创新的目标选择——治理式行政文化第61-66页
     ·基础:公共治理的正确运用第62-63页
     ·核心:充分体现公民意识第63-64页
     ·宗旨: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第64-66页
   ·治理式行政文化的构建途径第66-77页
     ·提高行政主体对公民社会认识第66-68页
     ·巩固多中心治理模式第68-71页
     ·协助公民社会发展第71-73页
     ·建设高效行政体系第73-75页
     ·提升民主监督意识第75-77页
   ·治理理论下行政文化创新的局限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结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作者简介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亚集团的公司治理
下一篇:我国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