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西斜坡北部地区南屯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7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 | 第12-14页 |
·贝西斜坡地层发育及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14-16页 |
·贝尔凹陷地层沉积特征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源岩和油气输导 | 第17-26页 |
·贝尔凹陷主要烃源层的分布 | 第17-19页 |
·烃原岩地化评价及有效烃源岩 | 第19-22页 |
·有机质丰度 | 第19-20页 |
·有机质类型 | 第20-21页 |
·有机质演化程度 | 第21页 |
·有效烃源岩 | 第21-22页 |
·烃源生排烃量 | 第22-23页 |
·油气输导体系 | 第23-26页 |
·断裂对油气的输导 | 第23-24页 |
·储集层砂体对油气的输导 | 第24-25页 |
·不整合面对油气的输导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储层和盖层特征研究 | 第26-43页 |
·储层主要岩性及曲线特征 | 第26-27页 |
·砂砾岩、砾岩 | 第26页 |
·粗砂岩、细砂岩 | 第26页 |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 第26-27页 |
·储层物性分析 | 第27-31页 |
·孔隙度及渗透率分布频率 | 第27-28页 |
·孔隙度与渗透率和深度的关系 | 第28-29页 |
·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碎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 第31-33页 |
·原生孔隙 | 第31-32页 |
·次生孔隙 | 第32-33页 |
·喉道类型及其特征 | 第33-34页 |
·粗态型(I 类) | 第33页 |
·偏粗态型(II 类) | 第33页 |
·偏细态型(III 类) | 第33页 |
·细态型(IV 类) | 第33-34页 |
·砂体物性与相带的对应关系 | 第34-35页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南一段储层分布规律 | 第35-36页 |
·南二段储层分布规律 | 第36-37页 |
·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 第37-40页 |
·储层综合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有利区预测 | 第38-40页 |
·贝西斜坡盖层的宏观发育和微观封闭 | 第40-42页 |
·盖层的分类 | 第40页 |
·盖层发育特征 | 第40页 |
·贝西斜坡地区盖层的宏观发育特征 | 第40-42页 |
·盖层的微观封闭特征 | 第42页 |
·盖层评价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圈闭评价 | 第43-53页 |
·贝西斜坡圈闭类型 | 第43-45页 |
·构造圈闭 | 第43-44页 |
·构造一岩性圈闭 | 第44-45页 |
·岩性圈闭 | 第45页 |
·岩性圈闭分布 | 第45-46页 |
·构造圈闭平面分布规律 | 第46-47页 |
·有利圈闭综合评价 | 第47-53页 |
·圈闭含油气性综合评价 | 第47-49页 |
·有利圈闭优选 | 第49-53页 |
第五章 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 第53-63页 |
·较好的断层封闭性是圈闭的有效性主要因素 | 第54-57页 |
·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54页 |
·泥质含量的确定方法 | 第54-55页 |
·断层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5-57页 |
·贝西斜坡断层形成时期 | 第57-60页 |
·早期断层 | 第58页 |
·中期断层 | 第58页 |
·晚期断层 | 第58-59页 |
·长期继承发育断层 | 第59页 |
·短期断层 | 第59-60页 |
·不整合面控制油气藏分布和富集 | 第60-61页 |
·充足的油源与近距离的储层 | 第61-62页 |
·运聚要素时空关系的合理匹配关系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