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2-18页 |
·汉语无定名词短语的界定及类型 | 第12-13页 |
·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 | 第13-16页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指称特征的基本概念 | 第18-26页 |
·引言 | 第18页 |
·有指与无指 | 第18-19页 |
·定指与不定指 | 第19-23页 |
·熟悉性与可识别性 | 第19-20页 |
·唯一性和囊括性 | 第20-22页 |
·究竟什么是有定性,可识别性还是囊括性? | 第22-23页 |
·实指与虚指 | 第23-25页 |
·类指与个指 | 第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光杆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 | 第26-58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光杆名词的类指用法 | 第27-31页 |
·光杆名词的个指性解释 | 第31-38页 |
·恒常性谓词和瞬时性谓词 | 第31-36页 |
·光杆名词的个指性解释 | 第36-38页 |
·光杆名词是否具有量化意义?类指算子的性质 | 第38-40页 |
·光杆名词是指称种类,还是表示无定?可能的解释 | 第40-51页 |
·Chierchia 的“新种类指称”说 | 第41-47页 |
·Krifka 的“性质说” | 第47-51页 |
·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语义解释 | 第51-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上):可能的解释 | 第58-99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差异 | 第59-63页 |
·无定名词短语的句法-语义映射 | 第63-78页 |
·从Kamp-Heim 理论到映射假说 | 第64-70页 |
·蔡维天的扩充映射假说 | 第70-72页 |
·(扩充)映射假说与汉语事实 | 第72-78页 |
·汉语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解释 | 第78-96页 |
·非事态句中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解释 | 第79-82页 |
·情态动词对无定名词短语主语句的影响 | 第82-85页 |
·无定名词短语在主宾语位置的不对称 | 第85-89页 |
·无定名词短语主语与两类谓词 | 第89-90页 |
·无定名词短语的双重语义属性 | 第90-96页 |
·结论 | 第96-99页 |
第五章 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下):更多的证据 | 第99-126页 |
·引言 | 第99页 |
·无定名词短语的主语限制 | 第99-111页 |
·事态句和非事态句的区分 | 第99-100页 |
·事态句中无定名词短语主语的实指性要求 | 第100-104页 |
·事态的饱和性与无定名词短语主语句的合格性 | 第104-109页 |
·“有”字句 | 第109-110页 |
·小结 | 第110-111页 |
·无定名词短语和“都”的同现规律 | 第111-126页 |
·是对个体的量化还是对事态的量化:“都”出现的条件 | 第112-116页 |
·“都”的必然出现:“所有的、每(一)个”句式考察 | 第116-120页 |
·“都”的自由出现:“都”出现的语用动因 | 第120-122页 |
·无定名词短语和“都”的同现规律:实指性程度 | 第122-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26-129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6-127页 |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主要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