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6页 |
|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 | 第20-22页 |
| ·国际主义的基本内涵 | 第22-24页 |
|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国际主义的关系 | 第24-26页 |
|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 第24-25页 |
|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 | 第25-26页 |
| 第2章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比较 | 第26-42页 |
|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 | 第26-32页 |
| ·原始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26-27页 |
| ·先秦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27-28页 |
|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28-29页 |
| ·宋至鸦片战争前夕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29-30页 |
| ·近代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30-31页 |
| ·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31-32页 |
|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 | 第32-38页 |
| ·奠基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1585-1775) | 第32-33页 |
| ·独立和初步繁荣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1775-1860) | 第33-34页 |
| ·内战与镀金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1861-19世纪末) | 第34-35页 |
| ·崛起与扩张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1898-1929) | 第35-36页 |
|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1929-1945) | 第36-37页 |
| ·战后的爱国主义教育(1945-) | 第37-38页 |
|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比较分析 | 第38-42页 |
|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的共性 | 第38-40页 |
|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的差异 | 第40-42页 |
| 第3章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之具体比较 | 第42-58页 |
| ·基本原则比较 | 第42-43页 |
| ·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比较 | 第43-49页 |
| ·基本内容比较 | 第43-47页 |
| ·主要特点比较 | 第47-49页 |
| ·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比较 | 第49-53页 |
| ·基本途径比较 | 第50-51页 |
| ·基本方法比较 | 第51-53页 |
| ·目标和现实效果比较 | 第53-55页 |
| ·目标比较 | 第53-54页 |
| ·现实效果比较 | 第54-55页 |
| ·环境建设比较 | 第55-58页 |
| 第4章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之经验教训和启示 | 第58-76页 |
|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之经验教训 | 第58-63页 |
| ·理论的反思 | 第58-60页 |
| ·实践的反思 | 第60-63页 |
| ·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之启示 | 第63-76页 |
| ·重视宗教和宗教民俗的作用,防止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或邪教进行渗透和颠覆 | 第63-65页 |
|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增强共同的文化认同 | 第65-67页 |
| ·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一致性,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性 | 第67-70页 |
| ·重视教育对象的需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 第70-72页 |
| ·注重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结合,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第72-73页 |
| ·重视教育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和利用,注重环境建设 | 第73-76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