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派知识分子价值观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21页 |
·民国时期 | 第14页 |
·教育救国派 | 第14-15页 |
·知识分子 | 第15-18页 |
·价值观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理论视角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教育救国派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 | 第24-28页 |
·社会角色:民族精英和全民教育的担当者 | 第24-25页 |
·人文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强列的民族忧患意识 | 第25-26页 |
·政治关照:自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的双重取向 | 第26-28页 |
第3章 教育救国派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内容 | 第28-42页 |
·政治价值观 | 第28-32页 |
·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 第28-30页 |
·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 | 第30-32页 |
·教育价值观 | 第32-36页 |
·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实践观 | 第32-34页 |
·以爱国、救国为基调的教育发展观 | 第34-35页 |
·主张男女平等的教育观 | 第35-36页 |
·文化价值观 | 第36-38页 |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合理吸取西方文化 | 第36-37页 |
·主张中西文化的互补 | 第37-38页 |
·道德价值观 | 第38-42页 |
·重视社会进步与发展,谋求全民的幸福 | 第38-39页 |
·追求国格与人格的统一 | 第39-42页 |
第4章 教育救国派知识分子价值观的特点 | 第42-46页 |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 第42-43页 |
·自主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 第43-44页 |
·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 第44-46页 |
第5章 教育救国派知识分子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 第46-52页 |
·社会因素 | 第46-48页 |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强行渗透 | 第46-47页 |
·封建势力的腐朽与堕落 | 第47-48页 |
·政治因素 | 第48-49页 |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 第48页 |
·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 | 第48-49页 |
·文化因素 | 第49-52页 |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 第49-50页 |
·教育模式的转变 | 第50-52页 |
第6章 教育救国派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 | 第52-56页 |
·振兴中华、救亡图存的典范 | 第52-53页 |
·思想解放的先锋 | 第53-54页 |
·积极倡导教育改革,推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 第54-55页 |
·会通中西文化,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 第55-56页 |
第7章 教育救国派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当代启示 | 第56-62页 |
·对转型期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借鉴 | 第56-58页 |
·肩负起振兴民族经济、复兴祖国大业的伟大历史使命 | 第56-57页 |
·将道德激情与实践理性融于一身 | 第57-58页 |
·具备独立的批判精神,敢于直面社会问题 | 第58页 |
·对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第58-62页 |
·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充分依靠知识分子的力量 | 第59页 |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精神的建构须以知识分子为主体 | 第59-60页 |
·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不可忽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