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研究现状第12-1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论题研究的意义第15-18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6-17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7-18页
   ·论题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8-20页
     ·论题研究的方法第18-19页
     ·论题的创新之处第19-20页
第2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第20-30页
   ·相关概念的厘定第20-25页
     ·主体、客体与主体性、客体性第20-21页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第21-24页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第24-25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第25-30页
     ·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第25-27页
     ·主体间性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第27-30页
第3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依据第30-39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依据第30-35页
     ·马克思的主体间性思想第30-32页
     ·主体性哲学的缺陷第32-33页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困境第33-34页
     ·内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第34页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第34-35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现实依据第35-39页
     ·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必然要求第35-36页
     ·适应经济全球的需要第36页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第36-37页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呼唤第37-38页
     ·占领网络阵地的迫切要求第38-39页
第4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第39-48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第39-43页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范式发生变化:从关注对象化活动转向关注交往实践活动第39-40页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范围发生变化:主体范围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第40-41页
     ·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关系发生变化:从不均衡走向均衡化第41-42页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发生变化:从单向灌输式教育走向双向交流互动第42页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发生变化:从对知识的掌握转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42-43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第43-48页
     ·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平等交往理论第43页
     ·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体——主体"的模式第43-44页
     ·深化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教育本质的认识第44-45页
     ·能更好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活动第45页
     ·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第45-46页
     ·能更多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第46页
     ·能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第46-48页
第5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逻辑第48-57页
   ·构建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范式的转变第48-49页
   ·构建的基础: 各主体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第49-51页
     ·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第50-51页
     ·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第51页
   ·构建的途径: 交往实践第51-56页
     ·交往实践是主体间性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第53页
     ·主体间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过程第53页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交往实践第53-55页
     ·交往实践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第55-56页
   ·建构的目的: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第56-57页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最大化实现研究
下一篇: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