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摘要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 概述 | 第8-13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教师工作 | 第8页 |
| ·教师工作评估 | 第8-9页 |
| ·教师教学工作评估 | 第9-10页 |
| ·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评 | 第10页 |
| ·国内外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工作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外教师评价研究发展简况 | 第10-11页 |
| ·教师教学工作考评的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 ·本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部分 绩效考评的概念及意义 | 第13-17页 |
| ·绩效的概念 | 第13-14页 |
| ·绩效考评 | 第14-15页 |
| ·什么是绩效考评 | 第14页 |
| ·绩效考评法的流程 | 第14-15页 |
| ·360度绩效考评法 | 第15-16页 |
| ·360°绩效考评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 第16-17页 |
| 第三部分 教师教学工作360°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7-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研究步骤 | 第17页 |
| ·参与评价的评价主体和各主体所对应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7-22页 |
| ·参与评价的评价主体的确定 | 第17-19页 |
| ·各评价主体所对应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9-22页 |
| 第四部分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确定 | 第22-46页 |
| ·专家咨询结果及其评价 | 第23-33页 |
| ·选择专家的依据 | 第23页 |
| ·专家积极性系数 | 第23-24页 |
| ·专家权威程度系数 | 第24-25页 |
|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第25-33页 |
| ·评价主体的设置 | 第33-37页 |
| ·确定评价的主体 | 第33页 |
| ·评价的主体的权重分配 | 第33-37页 |
|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 第37-41页 |
| ·专家意见的重视程度一致性 | 第41-45页 |
| ·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评体系的构建 | 第45页 |
| ·评分标准的设定 | 第45-46页 |
| 第五部分 教师教学工作考评体系试测研究 | 第46-72页 |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46页 |
| ·实测结果 | 第46-52页 |
| ·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 第52-62页 |
| ·信度 | 第52-55页 |
| ·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 第55-59页 |
| ·效度 | 第59-62页 |
| ·相关分析 | 第62-63页 |
| ·各评价主体的自相关分析 | 第62-63页 |
| ·各考评主体的一级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63页 |
| ·方差分析 | 第63-64页 |
| ·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 第64-72页 |
| ·聚类分析 | 第64-69页 |
| ·逐步回归分析 | 第69-72页 |
| 第六部分 讨论 | 第72-76页 |
|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评体系研究路线 | 第72页 |
| ·逐级分解目标要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72-73页 |
| ·专家咨询确立评价体系 | 第73-74页 |
| ·创新设计体现特色 | 第74-75页 |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 第75-76页 |
| 第七部分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附件 | 第80-107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7-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论文情况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