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义务的认定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注意义务范围、内容的认定 | 第10-16页 |
一、注意义务范围的认定 | 第10-13页 |
(一) 结果预见义务说及其评析 | 第10页 |
(二) 结果回避义务说及其评析 | 第10-11页 |
(三) 折衷说及其评析 | 第11-13页 |
二、注意义务内容的认定 | 第13-16页 |
(一) 预见义务之内容认定 | 第13-15页 |
(二) 结果回避义务之内容认定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注意义务的认定机理 | 第16-28页 |
一、注意义务认定的一般步骤 | 第17-22页 |
(一) 从客体要件进行分析 | 第17-18页 |
(二) 从主观要件进行分析 | 第18页 |
(三) 从客观要件进行分析 | 第18-19页 |
(四) 从主体要件进行分析 | 第19-22页 |
二、注意义务认定的前提 | 第22-28页 |
(一) 注意能力的内容 | 第22-25页 |
(二) 注意能力的判断标准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注意义务认定的阻却事由 | 第28-44页 |
一、被允许的危险原则、信赖原则的理论背景及渊源 | 第28-32页 |
(一) 理论背景 | 第28-30页 |
(二) 理论渊源 | 第30-32页 |
二、被允许的危险原则、信赖原则概述 | 第32-36页 |
(一) 被允许危险原则 | 第32-34页 |
(二) 信赖原则 | 第34-36页 |
三、被允许的危险原则与注意义务的认定 | 第36-38页 |
四、信赖原则与注意义务的认定 | 第38-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