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 第1-55页 |
致谢 | 第6-9页 |
摘要(中文) | 第9-10页 |
摘要(英文)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接受美学及其主要观点 | 第14-15页 |
·接受美学与翻译 | 第15页 |
·接受理论在西方和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对接受理论的批评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翻译与译者 | 第17-24页 |
·传统观点中的翻译与译者 | 第17页 |
·当代关于译者地位的观点 | 第17-19页 |
·阐释学 | 第17-18页 |
·女性主义 | 第18-19页 |
·解构主义 | 第19页 |
·接受理论对译者作用的启示 | 第19-23页 |
·文学翻译及其特点 | 第19-20页 |
·文学翻译:对话性活动 | 第19-20页 |
·文学翻译:艺术性活动 | 第20页 |
·文学翻译:创造性活动 | 第20页 |
·译者的参与 | 第20-21页 |
·从接受理论看译者作用 | 第21-23页 |
·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 | 第21-22页 |
·译者作为译本的作者 | 第22页 |
·译者作为译本的创造者 | 第22页 |
·译者作用的限制因素 | 第22-23页 |
·翻译批评的转换 | 第23-24页 |
第四章 从译者视角看《简·爱》两译本 | 第24-49页 |
·《简·爱》翻译的简介 | 第24-25页 |
·《简·爱》简介 | 第24页 |
·《简·爱》的中文译本 | 第24页 |
·两位译者的简介 | 第24-25页 |
·对两个中译本的研究 | 第25页 |
·译者在翻译《简·爱》中的能动作用 | 第25-47页 |
·译者作为读者 | 第25-27页 |
·李霁野对《简·爱》主题和人物的阐释 | 第26页 |
·黄源深对《简·爱》主题和人物的阐释 | 第26页 |
·不同阐释的原因 | 第26-27页 |
·译者作为作者—两个译本的语言特色 | 第27-29页 |
·两译本的语言特色 | 第27-28页 |
·翻译策略 | 第28-29页 |
·译者作为创作者 | 第29-44页 |
·语音层 | 第30-33页 |
·语义层 | 第33-35页 |
·典故 | 第35-38页 |
·修辞层 | 第38-40页 |
·风格层 | 第40-44页 |
·两个译本中的误译和死译 | 第44-47页 |
·李译本中的误译 | 第44页 |
·黄译本中的误译 | 第44-46页 |
·李译本中的死译 | 第46-47页 |
·对译语读者的关照 | 第47-48页 |
·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译者作用的局限性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英文部分 | 第55-128页 |
Acknowledgements | 第59-62页 |
Abstract (in English) | 第62-64页 |
Abstract (in Chinese) | 第64-65页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第65-67页 |
·Research background | 第65-66页 |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 第66页 |
·Research method of the present study | 第66-67页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第67-72页 |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its main ideas | 第67-69页 |
·Recep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 第69-70页 |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theory in Wester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 第70-71页 |
·Criticism on reception theory | 第71-72页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 | 第72-86页 |
·Traditional views o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 | 第72-73页 |
·Contemporary views on translator's status | 第73-76页 |
·Hermeneutics | 第73-74页 |
·Feminism | 第74-75页 |
·Deconstruction | 第75-76页 |
·Enlightenment of reception theory to translator's role | 第76-84页 |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 第76-78页 |
·Literary translation——a dialogic activity | 第76-77页 |
·Literary translation——an artistic activity | 第77页 |
·Literary translation——a creative activity | 第77-78页 |
·Translator's particip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第78-79页 |
·Translator's role viewed from reception theory | 第79-84页 |
·Translator as a reader of the ST | 第79-80页 |
·Translator as the writer of the TT | 第80-81页 |
·Translator as a creator | 第81-82页 |
·Restrictive factors for the translators' role | 第82-84页 |
·Shift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 第84-86页 |
Chapter Four Two Versions of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s Role | 第86-121页 |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Jane Eyre | 第86-88页 |
·Introduction to Jane Eyre | 第86页 |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 第86-87页 |
·Introduction to the two translators | 第87-88页 |
·Research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 第88页 |
·Translator's dynamic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of Jane Eyre | 第88-119页 |
·Translator as a reader of the ST | 第88-91页 |
·L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me of Jane Eyre | 第89-90页 |
·Huang'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me of Jane Eyre | 第90页 |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 第90-91页 |
·Translator as a writer——linguistic features in the two versions | 第91-96页 |
·Different writing styles in the two versions | 第92-94页 |
·Translating strategies | 第94-96页 |
·Translator as a creator | 第96-114页 |
·Phonological level | 第96-100页 |
·Lexical level | 第100-102页 |
·Allusions | 第102-106页 |
·Rhetorical level | 第106-109页 |
·Stylistic level | 第109-114页 |
·Some mistranslations and stiff translations in the two versions | 第114-119页 |
·Mistranslations in Li's version | 第114-115页 |
·Mistranslations in Huang's version | 第115-116页 |
·Stiff translations in Li's version | 第116-119页 |
·Consideration for the TL readership | 第119-120页 |
·Limitations of applying recep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or's role | 第120-121页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第121-124页 |
References | 第124-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