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提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17页 |
|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前人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对方位词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对“里、中、内”的研究 | 第13-15页 |
| ·本文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思路及语料说明 | 第15-17页 |
|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页 |
|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X里/中/内”的实在空间义的研究 | 第17-28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2.I X所指物为三维空间概念 | 第18-20页 |
| ·X为封闭空间 | 第18-19页 |
| ·X为准封闭空间 | 第19-20页 |
| ·X所指物为二维空间概念 | 第20-24页 |
| ·X所指物为准三维空间概念 | 第20-21页 |
| ·X所指物为典型平面 | 第21-22页 |
| ·X所指物为起划界作用的平面 | 第22-24页 |
| ·X为一维空间概念界 | 第24页 |
| ·“里、内、中”方所义的特殊用法 | 第24-27页 |
| ·“中”独有的方所义 | 第24-25页 |
| ·几个特例 | 第25-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X里/中/内”非实在空间义的研究 | 第28-44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X为表达抽象意义的名词或短语 | 第28-30页 |
| ·X为抽象化的处所 | 第28-29页 |
| ·X为被隐喻为“容器”的抽象名词或短语 | 第29-30页 |
| ·X为表示某些地理概念或行政区划、机构组织的词 | 第30-32页 |
| ·X为身体器官名词 | 第32-34页 |
| ·X为通讯工具或信息载体 | 第34-37页 |
| ·X为表示复数的名词短语、代词或本身就是复数含义的词 | 第37-39页 |
| ·X为表示时间的词 | 第39-40页 |
| ·X为谓词性词 | 第40-43页 |
| ·X为动词 | 第40-42页 |
| ·X为谓词性短语 | 第42页 |
| ·X为形容词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里/内/中”与“外”的不对称分析 | 第44-49页 |
| ·“里、中、内”与“外”的对称情况 | 第44-47页 |
| ·X为实在空间时,“里、中、内”与“外”的对称情况 | 第44-45页 |
| ·X为非实在空间时,“里、中、内”与“外”的对称情况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X里/内/中”与“X外”的不对称的认知解释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2页 |
| ·结论——“X里/中/内”的语义引申层级 | 第49-51页 |
| ·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 注释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