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前言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硅元素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15-21页 |
| ·硅稳定同位素 | 第21-2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1-65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仪器分析方法 | 第31-44页 |
| ·标准样品测量精密度及准确度 | 第44-50页 |
| ·Mg(OH)_2—阳离子交换树脂法 | 第50-58页 |
| ·前处理方法对同位素比值影响分析 | 第58-62页 |
| ·测量方法 | 第62-63页 |
| ·实验方法小结 | 第63-65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第65-71页 |
| ·研究区域 | 第65-68页 |
| ·研究方法 | 第68-71页 |
| 第四章 徐六径定点站硅同位素变化 | 第71-77页 |
| ·月季变化特征 | 第71-72页 |
| ·长江溶解态δ~(30)Si的来源及控制因素 | 第72-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2005年8月长江口区域硅同位素分布 | 第77-92页 |
| ·调查区域平面分布特征 | 第77-80页 |
| ·硅同位素及相关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80-82页 |
| ·长江口硅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 第82-87页 |
| ·小结 | 第87-92页 |
| 第六章 2006年8月长江口及邻近东海区域硅同位素分布 | 第92-108页 |
| ·硅同位素测量结果 | 第92-93页 |
| ·调查区平面分布特征 | 第93-97页 |
| ·硅同位素及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97-100页 |
| ·溶解态硅同位素分布讨论 | 第100-101页 |
| ·与世界其他海区的对比 | 第101-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8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8-111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 ·进步、不足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附录1 主要缩略语 | 第120-121页 |
| 附录2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