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导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难点及其创新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2 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综述 | 第16-40页 |
·国内外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在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论述 | 第21-25页 |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 第25-28页 |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第25-26页 |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 第26页 |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 第27-28页 |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 第28-31页 |
·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的兴起 | 第28-29页 |
·资产证券化在欧洲及其他新兴市场的发展 | 第29-31页 |
·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 第31-37页 |
·比较优势假说 | 第31页 |
·抵押假说 | 第31-32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2-34页 |
·代理成本理论 | 第34-35页 |
·监督技术假说 | 第35-36页 |
·流动性假说 | 第36-37页 |
·资产证券化机制 | 第37-40页 |
·资产组合机制 | 第37-38页 |
·破产隔离机制 | 第38-39页 |
·信用增级机制 | 第39-40页 |
3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困境及原因探究 | 第40-49页 |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困境 | 第40-44页 |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学生方面 | 第45页 |
·商业银行方面:银行服务、银行性质与助学贷款性质 | 第45-49页 |
4 助学贷款运作方式的国际比较:美国和加拿大 | 第49-53页 |
·美国助学贷款模式 | 第49-51页 |
·加拿大助学贷款模式 | 第51-52页 |
·美国和加拿大助学贷款模式的比较 | 第52页 |
·美国、加拿大助学贷款模式对我国高校学生贷款的启示 | 第52-53页 |
5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53-61页 |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53页 |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53-59页 |
·商业银行本身需要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 | 第53-55页 |
·增加金融市场的投资工具 | 第55页 |
·能够缓解资金严重不足矛盾,保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 第55-57页 |
·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可以适当减轻国家财政、高校负担 | 第57页 |
·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具有优化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功能 | 第57-58页 |
·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能够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 第58页 |
·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提高就业率 | 第58-59页 |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予以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59-61页 |
·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具备可予证券化的目标资产条件 | 第59-60页 |
·我国已经具备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制度条件 | 第60页 |
·我国已经具备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市场条件 | 第60-61页 |
6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的构想 | 第61-66页 |
·助学贷款证券化的目标和原则 | 第62页 |
·实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应实现的目标 | 第62页 |
·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证券化设计的原则 | 第62页 |
·助学贷款证券化业务流程设计 | 第62-64页 |
·助学贷款证券化市场主体设计 | 第64-66页 |
7 重建与证券化相适应的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制度 | 第66-78页 |
·尽快出台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制度 | 第67-68页 |
·建立管理成本制度 | 第68页 |
·成立政策性银行 | 第68-70页 |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 第70-73页 |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核心:个人信用信息公共咨询系统 | 第70-72页 |
·建立学生的个人信用账户 | 第72页 |
·以《个人信用法》为核心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 | 第72页 |
·加强信用教育,树立信用意识和信用法制观念 | 第72-73页 |
·建立系统有效的回收机制 | 第73-75页 |
·确定有效的回收机构 | 第73-74页 |
·建立完整的助学贷款追缴系统 | 第74页 |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具体条款 | 第74-75页 |
·设立国家助学贷款担保基金 | 第75-78页 |
·关于担保基金的类型 | 第76页 |
·关于担保基金的运行机构 | 第76-77页 |
·关于担保基金的来源 | 第77页 |
·关于担保基金的运作 | 第77-78页 |
8 结束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第一类: 经典著作 | 第79页 |
第二类: 一般性著作 | 第79-80页 |
第三类: 杂志文章 | 第80页 |
第四类: 网络 | 第80-81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