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缘由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生态美学与生态知觉的基本理论 | 第18-30页 |
2-1 生态美学的基本理论 | 第18-30页 |
2-1-1 生态美学的哲学观 | 第18-20页 |
2-1-1-1 生态存在论哲学 | 第18-19页 |
2-1-1-2 中国传统生态存在论智慧 | 第19页 |
2-1-1-3 生态现象学的方法论 | 第19-20页 |
2-1-2 生态美学的美学观 | 第20-21页 |
2-1-2-1 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观 | 第20页 |
2-1-2-2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2-1-3 生态美学的自然观 | 第21页 |
2-1-4 生态美学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1-4-1 国外生态美学研究动态 | 第21-22页 |
2-1-4-2 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动态 | 第22-23页 |
2-1-4-3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 第23-24页 |
2-2 生态知觉的基本理论 | 第24-30页 |
2-2-1 生态知觉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1 感觉、知觉与认知 | 第24-26页 |
2-2-1-2 格式塔知觉理论 | 第26页 |
2-2-2 生态知觉的理论内容 | 第26-27页 |
2-2-2-1 吉布森的理论 | 第26页 |
2-2-2-2 里德的理论 | 第26-27页 |
2-2-2-3 奈瑟的理论 | 第27页 |
2-2-3 生态知觉的理论应用 | 第27-30页 |
2-2-3-1 基本意识与基本认知 | 第27-29页 |
2-2-3-2 联觉与通感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生态美学与生态知觉理论在健康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的应用 | 第30-39页 |
3-1 生态美学理论在健康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的应用 | 第30-37页 |
3-1-1 健康居住区室外环境的生态审美理想 | 第30-31页 |
3-1-1-1“诗意地栖居” | 第30页 |
3-1-1-2“家园意识” | 第30-31页 |
3-1-1-3“场所意识” | 第31页 |
3-1-2 健康居住区室外环境的生态审美特征 | 第31-35页 |
3-1-2-1 生态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区别 | 第31-33页 |
3-1-2-2 生态审美的参与性 | 第33-34页 |
3-1-2-3 生态审美的规范性 | 第34-35页 |
3-1-3 健康居住区室外环境的生态审美价值 | 第35-37页 |
3-1-3-1 生态审美的批评价值 | 第35-37页 |
3-1-3-2 生态审美的健康价值 | 第37页 |
3-2 生态知觉理论在健康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的应用 | 第37-39页 |
3-2-1 艺术审美感知模式 | 第37页 |
3-2-2 生态审美感知模式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健康住区室外环境生态审美感知体验的分析 | 第39-50页 |
4-1 关于空间与时间要素的分析 | 第40-41页 |
4-1-1 关于住区空间与环境的分析 | 第40-41页 |
4-1-2 关于时间要素的分析 | 第41页 |
4-2 关于气候物理环境要素的分析 | 第41-45页 |
4-2-1 关于空气环境的分析 | 第41页 |
4-2-2 关于风环境的分析 | 第41-42页 |
4-2-3 关于热环境的分析 | 第42-43页 |
4-2-4 关于声环境的分析 | 第43页 |
4-2-5 关于光环境的分析 | 第43-45页 |
4-3 关于生态景观要素的分析 | 第45-48页 |
4-3-1 关于水环境的分析 | 第45页 |
4-3-2 关于绿化环境的分析 | 第45-47页 |
4-3-3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分析 | 第47-48页 |
4-4 关于人文要素的分析 | 第48页 |
4-4-1 关于人的活动的分析 | 第48页 |
4-4-2 关于地域文化的分析 | 第48页 |
4-5 关于环境卫生的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审美健康设计基本原则 | 第50-61页 |
5-1 与自然共生原则 | 第50-55页 |
5-1-1 生态适宜性分析原则——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摒弃 | 第50-52页 |
5-1-2 适应性分析原则——生对态中心主义的摒弃 | 第52-53页 |
5-1-3 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原则——对艺术中心主义的摒弃 | 第53-54页 |
5-1-4 充分调动全部感官原则——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摒弃 | 第54-55页 |
5-2 生态人文主义原则 | 第55-57页 |
5-2-1 自然生态体系与人文生态体系共生原则——对主题中心主义的摒弃 | 第55-56页 |
5-2-2“宜居”与“乐居”原则——对语言中心主义的摒弃 | 第56-57页 |
5-3 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 第57-60页 |
5-3-1 融入城市原则 | 第57-58页 |
5-3-2 优化整体原则 | 第58-59页 |
5-3-3 协调建筑原则 | 第59-60页 |
5-4 适宜技术原则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