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光动力疗法 | 第14-15页 |
| ·光动力疗法简介 | 第14-15页 |
| ·光动力疗法的原理 | 第15-16页 |
| ·光敏剂 | 第16-19页 |
| ·光源传输 | 第19-20页 |
| ·本文设计思路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配体的合成和表征 | 第22-30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 第22-23页 |
| ·配体的合成 | 第23-26页 |
| ·配体的合成路线 | 第23-24页 |
| ·配体的合成方法 | 第24-26页 |
| ·配体的表征 | 第26-28页 |
| ·配体的红外光谱 | 第26页 |
| ·配体的核磁表征 | 第26-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30-38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 第30-31页 |
|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第31-34页 |
| ·Ni(OPDA)2配合物的合成 | 第31页 |
| ·Ni(OPDA)(4-Br-OPDA)配合物的合成 | 第31-32页 |
| ·Ni(OPDA)(TPA-OPDA)配合物的合成 | 第32-33页 |
| ·Pt(OPDA)(4-Br-OPDA)配合物的合成 | 第33-34页 |
| ·配合物的表征 | 第34-37页 |
| ·配合物的物理性质 | 第34页 |
|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 第34页 |
|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表征 | 第34-36页 |
| ·配合物的核磁表征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单线态氧的检测 | 第38-46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实验原理 | 第38-39页 |
| ·实验所用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 ·标准物MB单线态氧的荧光法测定 | 第40页 |
| ·Ni(OPDA)_2的单线态氧荧光法测定 | 第40-41页 |
| ·Ni(OPDA)(TPA-OPDA)的单线态氧的荧光法测定 | 第41-43页 |
| ·Pt(OPDA)(4-Br-OPDA)和Ni(OPDA)(4-Br-OPDA)的单线态氧的荧光法测定 | 第43-44页 |
| ·几种配合物单线态氧产生能力的比较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金属二亚胺类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46-56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紫外光谱法研究二亚胺类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46-50页 |
| ·实验原理 | 第46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6-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7-50页 |
| ·荧光法研究金属二亚胺类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50-52页 |
| ·实验原理 | 第50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 ·配合物对EB-DNA荧光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粘度法研究金属二亚胺类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 第52-56页 |
| ·实验原理 | 第52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2-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 第六章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金属二亚胺类配合物与pBR322 DNA的作用 | 第56-64页 |
| ·实验原理 | 第56-57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7页 |
|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57-58页 |
| ·实验步骤 | 第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 ·红光照射下配合物光断裂pBR322 DNA的浓度梯度的作用 | 第58-59页 |
| ·配合物在光照和未光照条件下与pBR322 DNA的作用 | 第59-60页 |
| ·配合物光断裂DNA的机理探讨 | 第60-64页 |
| ·加重水和不加重水对配合物与pBR322 DNA的作用影响 | 第60-61页 |
| ·不同量重水对配合物与pBR322 DNA作用的影响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附录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