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4页 |
1.师生的困惑 | 第8-10页 |
2.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3.对研究主题的基本理解 | 第11-12页 |
4.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 第12-14页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课堂中的学生 | 第16-58页 |
一、学生的课堂生活故事 | 第16-27页 |
二、故事的共核:学生不“在”课堂——学生作为“整体人”在课堂的缺失 | 第27-34页 |
1.乏味的课堂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他们以沉默作为回应 | 第27-29页 |
2.“虚假”的课堂淡化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形式”成为主体 | 第29-31页 |
3.过度焦虑使学生选择了逃避 | 第31-33页 |
4.缺乏关爱、宽容与尊重使学生选择了放弃课堂参与的权利 | 第33-34页 |
5.学生作为“被肢解”的人“存在”于课堂 | 第34页 |
三、学生是谁——学生是“整体人” | 第34-38页 |
1 谁是教育的主体 | 第35-36页 |
2.学生是“整体人” | 第36-38页 |
四、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存在 | 第38-58页 |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存在,就要使课堂显现出教师所授学科特有的教育意义 | 第39-50页 |
·教师之教只有触动学生才能显现出所教学科特有的教育意义 | 第39-43页 |
·只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能使正在教授的内容显现出学科特有的教育意义 | 第43-47页 |
·只有使正在教授的内容与师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课堂才能显现出特有的教育意义 | 第47-50页 |
2.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存在,就要使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 | 第50-58页 |
·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的前提 | 第50-54页 |
·教师的希望是教育意义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的基础 | 第54-56页 |
·教师的教育使命是教育意义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的保证 | 第56-58页 |
第三章 课堂呼唤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存在 | 第58-63页 |
一、对“学生是谁”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 第58-60页 |
1.对学生是能动的人并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 第58页 |
2.对学生是具有生命的生活中的人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 第58页 |
3.对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 第58-59页 |
4.对如何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 第59-60页 |
二、对教育意义如何在学生身上实现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 第60-63页 |
1.对教育意义的清醒意识 | 第61页 |
2.对自己所授学科特有的教育意义有清醒的意识 | 第61页 |
3.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和它们怎样整体地显现其教育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 | 第61-62页 |
4.对学生的课堂生活体验如何显现其教育意义有清醒的意识 | 第62页 |
5.对课堂的教育的意义怎样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有清醒的意识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