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 国外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 国内的研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 数据来源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流浪儿童救助的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一) 流浪儿童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二)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一) 社会保障理论 | 第16页 |
(二)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6-17页 |
(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发展脉络介绍 | 第18-22页 |
一、我国古代及近代的流浪儿童救助思想和措施 | 第18-19页 |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情况 | 第19-20页 |
三、云南省昆明市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发展情况介绍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昆明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救助情况分析 | 第22-38页 |
一、昆明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救助情况的实证分析 | 第22-31页 |
(一) 根据儿保中心统计资料和200份救助登记表做的定量分析 | 第22-26页 |
(二) 通过个案访谈和对专家的访问进行的定性分析 | 第26-31页 |
二、救助站在救助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 | 第31-38页 |
(一) 取得的成绩 | 第31-33页 |
(二) 遇到的困难 | 第33-38页 |
第四章 对进一步做好昆明市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一些思考 | 第38-46页 |
一、对国内一些有特色的救助保护中心的成功经验的借鉴 | 第38-40页 |
(一) 河南省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类家庭"救助保护模式 | 第38页 |
(二) 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的实践 | 第38-39页 |
(三) 湖南省长沙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的"大房子"救助保护模式 | 第39页 |
(四) 结合昆明实际情况对以上几种救助模式的评述 | 第39-40页 |
二、对做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40-46页 |
(一) 完善流浪儿童救助的宏观外部环境 | 第40-41页 |
(二) 加强救助机构的自身建设 | 第41-43页 |
(三) 探索民间机构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新形式 | 第43页 |
(四) 形成民政部门主管、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的完整救助体系 | 第43-45页 |
(五) 多渠道筹集资金,多方面整合救助资源来解决救助经费问题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