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5-6页 |
| 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其特点 | 第6-7页 |
| ·涵义 | 第6-7页 |
| ·特点 | 第7页 |
| 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7-9页 |
| ·哲学依据 | 第7-8页 |
| ·心理学依据 | 第8页 |
| ·社会学依据 | 第8-9页 |
| 四、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 | 第9-13页 |
| ·基本理念 | 第9-10页 |
| ·基本结构与实施方法 | 第10-12页 |
|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 第12-13页 |
| 五、教学实践 | 第13-23页 |
| ·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用爱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 第13-14页 |
| ·师生角色互换互动 | 第14-15页 |
| ·重视主动学习、交流合作与探究 | 第15页 |
| ·激发自信心,注重个性发展 | 第15-16页 |
| ·讲课方法的多样性 | 第16页 |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 第16-17页 |
| 案例: (一) | 第17-21页 |
| 案例: (二) | 第21-23页 |
| 六、统计分析 | 第23-25页 |
| ·师生角色互换营造崭新的课堂气氛,大胆改革使学生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 第23页 |
| ·创设情境,层层深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注意力 | 第23-25页 |
| 七、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体会和建议 | 第25-27页 |
| ·更新教育理念 | 第25-26页 |
| ·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26页 |
|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 | 第26页 |
| ·改革教育评价体制 | 第26-27页 |
| 结论 | 第27-28页 |
| 英文摘要 | 第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致谢 | 第30-31页 |
| 附录 | 第3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