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1 引言 | 第6-8页 |
| ·研究背景 | 第6页 |
| ·研究现状 | 第6-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页 |
|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 2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简要评述 | 第8-11页 |
| ·不同要素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局限性 | 第8页 |
|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 第8-11页 |
| 3 大连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 第11-19页 |
| ·大连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及现状 | 第11-16页 |
| ·大连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 第11-12页 |
| ·优良的地理环境 | 第11页 |
| ·发达的经济条件 | 第11页 |
| ·深厚的文化底蕴 | 第11页 |
| ·雄厚的工业基础 | 第11-12页 |
| ·大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 ·大连区域经济发展快速增长 | 第12-13页 |
| ·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中得到优化,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 第13页 |
|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 第13-14页 |
| ·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 第14页 |
| ·支柱产业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 | 第14-15页 |
| ·大连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经济体制有待深化,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 第15页 |
| ·产业集群发展不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相对较少,经济增长后劲受到影响。 | 第15-16页 |
| ·金融发展滞后,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促进作用不强 | 第16页 |
| ·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 | 第16页 |
| ·居民收入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 | 第16页 |
| ·大连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分析 | 第16-19页 |
| ·大连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 第16-17页 |
| ·人力资源数量 | 第16-17页 |
| ·人力资源素质 | 第17页 |
| ·就业结构 | 第17页 |
| ·第三产业人力资源集聚度较高 | 第17页 |
| ·大连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9页 |
| ·质量较低 | 第18页 |
| ·结构布局失衡 | 第18-19页 |
| 4 大连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相互关系分析 | 第19-22页 |
|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型 | 第19-20页 |
| ·哈罗德—多马模型 | 第19页 |
| ·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 第19页 |
| ·新古典增长模型 | 第19-20页 |
| ·人力资本模型 | 第20页 |
| ·大连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20-21页 |
| ·人力资源数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 第20页 |
| ·人力资源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 第20-21页 |
|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简析 | 第21页 |
| ·大连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 第21-22页 |
| ·大连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总量增长的影响 | 第21页 |
| ·大连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结构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 第21-22页 |
| 5 长春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 第22-29页 |
| ·长春区域经济的基本状况及现状 | 第22-25页 |
| ·长春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 第22-23页 |
| ·长春自然地理位置 | 第22页 |
| ·长春数理地理位置 | 第22页 |
| ·长春人文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 ·长春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 第23-24页 |
| ·经济发展迅速 | 第23页 |
|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 第23页 |
| ·长春市汽车工业的比较优势明显 | 第23-24页 |
| ·长春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 第24页 |
| ·长春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 ·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 第24页 |
| ·产品结构不够优化 | 第24-25页 |
| ·企业组织结构不够理想 | 第25页 |
| ·主导产业发展不充分 | 第25页 |
| ·长春人力资源基本状况分析 | 第25-27页 |
| ·长春人力资源的基本现状 | 第25-26页 |
| ·人力资源数量 | 第25-26页 |
| ·人力资源素质 | 第26页 |
| ·就业结构 | 第26页 |
| ·长春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 ·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 第26-27页 |
| ·结构布局失衡 | 第27页 |
| ·人才流失较多 | 第27页 |
| ·人才作用发挥不足 | 第27页 |
| ·长春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相关性分析 | 第27-29页 |
| 6 比较两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不协调因素 | 第29-33页 |
| ·大连长春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与人力资源发展速度的不协调 | 第29-30页 |
| ·从产业结构比重和人力资源结构比重上比较 | 第30-31页 |
| ·从地理位置上比较 | 第31页 |
| ·从城市的类型上比较 | 第31-32页 |
| ·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聚集上比较 | 第32-33页 |
| 7 推动两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对策 | 第33-36页 |
| ·建立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体系,调整第二、三产业内部人才布局 | 第33页 |
| ·注重高校内部人力资源利用 | 第33-34页 |
| ·创立吸引和聚集人才的良好环境 | 第34页 |
| ·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 第34-35页 |
| ·转变观念,合理规划人力资源的长中短期发展计划 | 第35-36页 |
| 8 结论 | 第36-37页 |
| 英文摘要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4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