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益生菌的概述 | 第11-14页 |
| ·益生菌的定义 | 第11页 |
|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特性 | 第11-12页 |
| ·益生菌的应用 | 第12-13页 |
| ·益生菌存在的问题及目前研究的热点 | 第13-14页 |
| ·微胶囊简介 | 第14-20页 |
| ·微胶囊及微胶囊技术的定义 | 第14页 |
| ·微胶囊的功能 | 第14-15页 |
| ·微胶囊的壁材 | 第15-17页 |
| ·微胶囊化的方法 | 第17-20页 |
| ·微胶囊性能表征 | 第20页 |
| ·益生菌类微生态制剂微胶囊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20-22页 |
|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外源乳化法 LA 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微胶囊LA 特性研究 | 第23-34页 |
| ·前言 | 第2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 ·菌种 | 第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 ·培养基 | 第24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24-25页 |
| ·工艺流程 | 第25页 |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 ·海藻酸钠浓度对外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26页 |
| ·菌胶比例对外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搅拌速度对外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乳化时间对外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乳化剂含量对外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29页 |
| ·外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工艺优化 | 第29-31页 |
| ·外源乳化法验证试验 | 第31页 |
| ·外源乳化法LA 微胶囊耐酸特性研究 | 第31-32页 |
| ·外源乳化法LA 微胶囊肠溶性特性研究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内源乳化法 LA 微胶囊制备及其微胶囊LA 特性研究 | 第34-44页 |
| ·前言 | 第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菌种 | 第34页 |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34页 |
| ·工艺流程 | 第34页 |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 ·海藻酸钠浓度对内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35页 |
| ·菌胶比例对内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搅拌速度对内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乳化时间对内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碳酸钙加入量对内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38页 |
| ·冰醋酸加入量对内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回收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内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 | 第39-41页 |
| ·内源乳化法LA 微胶囊耐酸特性研究 | 第41页 |
| ·内源乳化法LA 微胶囊肠溶性特性研究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内源乳化法冻干LA 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 第44-57页 |
| ·前言 | 第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菌种 | 第44页 |
|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 ·培养基 | 第44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44页 |
| ·工艺流程 | 第44页 |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 ·玉米淀粉含量对内源乳化法冻干LA 微胶囊活菌数的影响 | 第45页 |
| ·甘油含量对内源乳化法冻干LA 微胶囊活菌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菊粉含量对内源乳化法冻干LA 微胶囊活菌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内源乳化法LA 微胶囊冻干工艺优化 | 第47-48页 |
| ·内源乳化法冻干LA 微胶囊耐酸特性研究 | 第48-49页 |
| ·内源乳化法冻干LA 微胶囊肠溶性特性研究 | 第49-50页 |
| ·内源乳化法冻干LA 微胶囊稳定性研究 | 第50-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创新点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附录 | 第64-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