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列车运行组织及调度工作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模型和算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研究现状第13-17页
     ·模型与算法研究第13-15页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软件开发第15-17页
   ·研究目标和论文结构第17-18页
     ·研究目标第17页
     ·论文结构第17-18页
   ·本章小节第18-19页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概述第19-26页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概述第19-21页
     ·列车运行图概念和作用第19页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的总体结构第19-20页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特点分析第20-21页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数据第21-23页
     ·时间数据第21-22页
     ·列车开行方案数据第22-23页
     ·其他数据第23页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原则、步骤和检查内容第23-25页
     ·运行图编制的原则第23-24页
     ·运行图编制的步骤第24页
     ·列车运行图检查第24-25页
   ·本章小节第25-26页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关键问题分析第26-46页
   ·列车开行交路第26-28页
     ·常见的交路形式第26-28页
     ·多种交路形式对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影响第28页
   ·站后折返、站前折返及区间交叉干扰约束第28-35页
     ·折返站辅助配线设置型式第29-30页
     ·列车折返过程分析第30-31页
     ·终点折返站列车运行图铺画第31-32页
     ·中间折返站列车折返与正线列车运行冲突第32-35页
   ·列车出入库运行线的编制第35-41页
     ·车辆段和停车场接轨方式及列车出入段(场)径路第35-39页
     ·列车出入段(场)与列车折返的交叉干扰第39-40页
     ·列车出入库与正线列车运行的交叉干扰第40-41页
   ·行车间隔、运用周期、车底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条件的满足第41-43页
     ·需要车底数与行车间隔、运用周期之间的关系第41-42页
     ·车底数对行车间隔的影响处理第42-43页
   ·高峰与非高峰时间段过渡运行线的铺画第43-44页
     ·同一时间段列车运行线的编制第43页
     ·不同时段列车运行线的编制第43-44页
   ·本章小节第44-46页
第4章 列车运行图自动编制模型和算法研究第46-67页
   ·列车运行图的均衡性第46-48页
     ·列车运行线分布的均衡性第46-47页
     ·列车运行图的分时段均衡性指标第47-48页
   ·模型建立前的准备第48-52页
     ·模型建立的总体思路第48-50页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列车的数学描述第50-51页
     ·列车运行线初始布点方案模型及求解第51-52页
   ·车底交路模型及算法第52-54页
     ·模型建立第52-54页
     ·模型的求解第54页
   ·折返径路的选择模型第54-59页
     ·列车折返径路抽象网络第55-57页
     ·模型建立第57-59页
   ·折返径路选择模型的求解第59-62页
     ·模型分析第59-60页
     ·精华蚂蚁系统第60页
     ·基于精华蚂蚁算法的车底折返径路选择算法第60-62页
   ·列车运行线调整第62-65页
     ·使折返径路方案可行的运行线调整第62-63页
     ·解决列车折返与正线列车运行冲突的运行线调整第63-65页
   ·本章小节第65-67页
第5章 实例——重庆轻轨校新线运行图编制第67-70页
   ·实例数据第67-68页
     ·车站线路数据第67页
     ·折返站设置和车辆段、停车场接轨形式第67-68页
     ·列车开行方案第68页
   ·计算过程及数据第68-69页
     ·初次布点及方案第68页
     ·调整第68-69页
     ·最终结果第69页
   ·本章小节第69-70页
结论与展望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附录1第77-79页
附录2第79-81页
附录3第81-83页
附录4第83-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客运专线与既有线衔接站到发线运用优化研究
下一篇:客运专线跨线列车调度指挥的满意协调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