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1.引言 | 第6页 |
2.动机的界定和概述 | 第6-8页 |
2.1 动机的激活功能 | 第7页 |
2.2 动机的指引功能 | 第7页 |
2.3 动机的维持和强化功能 | 第7-8页 |
3.先秦孔墨和宋朝张载的动机思想 | 第8-11页 |
3.1 儒家 | 第8-9页 |
3.2 墨家 | 第9-10页 |
3.3 理学家 | 第10-11页 |
4.“自我实现”和“归因论”的探究与运用 | 第11-22页 |
4.1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研究及运用 | 第11-17页 |
4.2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研究及运用 | 第17-22页 |
4.2.1 学生的自我归因与成就追求研究 | 第19-21页 |
4.2.2 教师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 | 第21-22页 |
5.动机效应的操作模式 | 第22-34页 |
5.1 强化学习个体的认知需要 | 第24-26页 |
5.2 设置学习目标与加强信息反馈 | 第26-28页 |
5.3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善于设置“梯度” | 第28-29页 |
5.4 给予学生成功的期望与失败的畏惧 | 第29页 |
5.5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功能和作用的活动 | 第29-34页 |
6.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