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引言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8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重庆市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3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重庆市干线公路灾害调查及分析 | 第23-58页 |
·重庆市干线公路灾害调查 | 第23-29页 |
·档案调查 | 第23页 |
·调查表调查 | 第23页 |
·现场调查 | 第23-29页 |
·重庆市干线公路灾害分析 | 第29-58页 |
·灾害特点及主要灾害类型 | 第29-34页 |
·主要灾害破坏特征 | 第34-41页 |
·灾害分布 | 第41-48页 |
·灾害原因分析 | 第48-58页 |
第三章 重庆市国省干线公路抗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8-64页 |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原则 | 第58-59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 第58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58-59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 | 第59页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9-64页 |
·抗灾影响因素 | 第59-60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60-64页 |
第四章 重庆市国省干线公路抗灾能力评价方法及模型 | 第64-70页 |
·干线公路抗灾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 第64-65页 |
·抗灾能力评价模型 | 第65-70页 |
·模糊(Fuzzy)评判理论 | 第65-68页 |
·层次分析(AHP)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重庆市国省干线公路抗灾能力评价 | 第70-84页 |
·干线公路分路抗灾能力评价 | 第70-79页 |
·建立评判对象集 | 第70页 |
·建立评判因素集 | 第70-72页 |
·建立备择集 | 第72页 |
·建立权重集 | 第72页 |
·隶属度概率的确定 | 第72-74页 |
·国道210(G210,x1)抗灾能力评价 | 第74-77页 |
·其他国省干线公路抗灾能力评价 | 第77-79页 |
·干线公路分区抗灾能力评价 | 第79-82页 |
·建立评判对象集 | 第80页 |
·建立评判因素集 | 第80页 |
·建立综合评价集 | 第80页 |
·建立权重集 | 第80-81页 |
·建立等级评判矩阵 | 第81页 |
·单因素模糊综合评判 | 第81页 |
·综合评分 | 第81-82页 |
·重庆市干线公路整体抗灾能力评价 | 第82-84页 |
·建立评判对象集 | 第82页 |
·建立评判因素集 | 第82页 |
·建立综合评价集 | 第82页 |
·建立权重集 | 第82-83页 |
·建立等级评判矩阵 | 第83页 |
·单因素模糊综合评判 | 第83页 |
·综合评分 | 第83-84页 |
结束语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