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9-28页 |
·国外研究 | 第19-20页 |
·国内研究 | 第20-28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国内研究内容 | 第22-26页 |
·研究述评与展望 | 第26-28页 |
·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城市功能论 | 第28-29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9页 |
·微区位理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游憩商业区(RBD)功能及发展演化 | 第30-40页 |
·游憩商业区(RBD)及其功能 | 第30-36页 |
·游憩商业区(RBD)概念 | 第30-33页 |
·游憩商业区(RBD)特征 | 第33-34页 |
·内在特征 | 第33页 |
·外在特征 | 第33-34页 |
·游憩商业区(RBD)功能 | 第34-36页 |
·游憩商业区(RBD)发展机制 | 第36-37页 |
·游憩商业区(RBD)演化过程 | 第37-40页 |
·孕育阶段 | 第37-38页 |
·形成阶段 | 第38-39页 |
·成熟阶段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游憩商业区( RBD)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55页 |
·游憩商业区(RBD)发展影响因素 | 第40-44页 |
·经济基础 | 第40-41页 |
·商业规模 | 第41页 |
·旅游发展 | 第41-42页 |
·交通建设 | 第42页 |
·居民态度和需求 | 第42-43页 |
·政府态度和政策 | 第43-44页 |
·游憩商业区(RBD)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51页 |
·指标选取依据 | 第44-45页 |
·指标体系建设 | 第45-51页 |
·数量规模指标 | 第46-48页 |
·功能结构指标 | 第48-49页 |
·背景环境指标 | 第49-51页 |
·游憩商业区(RBD)发展评价指标权重 | 第51-55页 |
·指标评价方法 | 第51-52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1-52页 |
·层次单排序 | 第52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52页 |
·指标权重计算 | 第52-53页 |
·指标权重分析 | 第53-55页 |
第五章 上海市游憩商业区(RBD)发展及评价 | 第55-82页 |
·上海游憩商业区(RBD)研判 | 第55-60页 |
·上海游憩商业区(RBD)发展评价 | 第60-69页 |
·RBD 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 | 第60-67页 |
·数量规模 | 第61-62页 |
·功能结构 | 第62-66页 |
·背景环境 | 第66-67页 |
·指标数据标准化 | 第67-68页 |
·RBD 发展程度测算 | 第68-69页 |
·上海游憩商业区(RBD)发展水平分析 | 第69-78页 |
·淮海路-新天地游憩商业区 | 第70-72页 |
·陆家嘴游憩商业区 | 第72-74页 |
·南京西路-静安寺游憩商业区 | 第74页 |
·南京东路-外滩游憩商业区 | 第74-75页 |
·豫园-城隍庙游憩商业区 | 第75-76页 |
·徐家汇游憩商业区 | 第76-77页 |
·四川北路-多伦路游憩商业区 | 第77页 |
·中山公园游憩商业区 | 第77-78页 |
·上海市游憩商业区(RBD)优化发展 | 第78-82页 |
·空间布局平衡化 | 第78-79页 |
·功能结构协调化 | 第79-80页 |
·交通设置完善化 | 第80页 |
·政策引导突出化 | 第80-81页 |
·市场定位准确化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2-84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3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游憩商业区(RBD)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