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层地下水及其营养物质入湖实验与数学模拟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38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0-25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25-34页 |
·调查研究成果 | 第25-28页 |
·理论研究成果 | 第28-32页 |
·其它相关研究成果 | 第32-33页 |
·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 | 第33-34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第二章 营养物质在含水层一湖泊系统中的输移机理 | 第38-54页 |
·流域营养物质通过地下入湖过程分析 | 第38-39页 |
·降雨入渗原理 | 第39-40页 |
·地下水入湖机理 | 第40-44页 |
·地下水与湖泊交互作用的形式 | 第40-42页 |
·地下水入湖界面的水力特征 | 第42-44页 |
·地下水中溶质运移的基本原理 | 第44-47页 |
·表土层中营养物质入渗地下水过程概化原理 | 第47-51页 |
·营养物质在非饱和带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 第47-49页 |
·过程概化 | 第49-51页 |
·地下水中营养物质入渗湖泊规律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本章创新点 | 第53-54页 |
第三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54-74页 |
·概念模型 | 第54-56页 |
·背景信息 | 第54-55页 |
·问题概化 | 第55-56页 |
·含水层-湖泊水流模型 | 第56-63页 |
·模型基本概况 | 第56-57页 |
·控制方程 | 第57-58页 |
·湖泊模块 | 第58-61页 |
·模型求解 | 第61页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61-63页 |
·溶质运移模型 MT3D原理 | 第63-70页 |
·模型概述 | 第63-64页 |
·运移模型的基本方程 | 第64-65页 |
·对流 | 第65-66页 |
·弥散作用 | 第66-67页 |
·源漏项 | 第67页 |
·化学反应 | 第67-68页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68-69页 |
·求解技术 | 第69-70页 |
·地下水及溶质入湖通量简化模型 | 第70-72页 |
·地下水入湖通量 | 第71-72页 |
·溶质入湖通量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本章创新点 | 第73-74页 |
第四章 小厚度含水层地下水及其溶质入湖规律 | 第74-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9页 |
·试验装置及材料 | 第74-76页 |
·采样和分析方法 | 第76-77页 |
·研究方法 | 第77-79页 |
·结果分析 | 第79-90页 |
·岸坡倾角为20度 | 第79-83页 |
·岸坡倾角为30度 | 第83-85页 |
·岸坡倾角为45度 | 第85-87页 |
·岸坡倾角为55度 | 第87-88页 |
·岸坡倾角为90度 | 第88-90页 |
·讨论 | 第90-96页 |
·地下水渗流速度的分布规律 | 第90-92页 |
·地下水中溶质浓度分布规律 | 第92-93页 |
·地下水及其溶质入湖通量分析 | 第93页 |
·忽略渗出面的影响 | 第93-94页 |
·含水层中垂向渗流速度和溶质分布 | 第94页 |
·与其它计算模型比较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96页 |
·本章创新点 | 第96-97页 |
第五章 大厚度含水层地下水及其溶质入湖规律 | 第97-11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试验装置及材料 | 第97页 |
·采样和分析方法 | 第97-99页 |
·研究方法 | 第99页 |
·结果分析 | 第99-111页 |
·岸坡倾角为20度 | 第99-102页 |
·岸坡倾角为30度 | 第102-105页 |
·岸坡倾角为45度 | 第105-107页 |
·岸坡倾角为55度 | 第107-109页 |
·岸坡倾角为90度 | 第109-111页 |
·讨论 | 第111-115页 |
·地下水渗流速度的分布规律 | 第111-113页 |
·地下水中溶质浓度分布规律 | 第113-114页 |
·地下水及其溶质入湖通量分析 | 第114-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5-116页 |
·本章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硝态氮通过地下水入湖规律研究 | 第117-1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2页 |
·试验装置及材料 | 第117-119页 |
·采样和分析方法 | 第119-1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20-122页 |
·结果分析 | 第122-130页 |
·非饱和带中氮的迁移转化 | 第122-125页 |
·地下水中硝态氮的运移规律 | 第125-130页 |
·讨论 | 第130-132页 |
·表层土壤中氮素分布概化的合理性分析 | 第130-131页 |
·硝态氮在地下水中的垂向分布 | 第131页 |
·硝态氮在入湖界面处的转化 | 第131-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2页 |
·本章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第七章 模型在滇池的初步应用 | 第133-146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33-136页 |
·滇池流域概况 | 第133-135页 |
·滇池水质状况 | 第135-136页 |
·滇池东侧和北侧含水层概况 | 第136-139页 |
·地质结构概况 | 第136-137页 |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 | 第137-139页 |
·模型概化和边界条件 | 第139-140页 |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 第140-141页 |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141-144页 |
·地下水入湖规律及通量 | 第141-143页 |
·营养物质入湖规律及通量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4页 |
·本章创新点 | 第144-146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46-149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6-14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7-148页 |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获奖情况 | 第159-161页 |
附录A | 第161-165页 |
附录B | 第165-170页 |
附录C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