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新城疫病毒概述 | 第12页 |
·新城疫病毒的抗肿瘤作用 | 第12-22页 |
·新城疫弱病毒对人体肿瘤的作用 | 第12-16页 |
·NDV弱病毒对人体肿瘤细胞的体外作用 | 第12-13页 |
·NDV弱病毒对人类肿瘤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治疗实验 | 第13-14页 |
·NDV弱病毒对人体肿瘤细胞的体内作用 | 第14-16页 |
·NDV弱病毒对人体肿瘤作用的安全性 | 第16页 |
·NDV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 第16-21页 |
·NDV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 | 第16-17页 |
·NDV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 第17页 |
·NDV的HN蛋白的抗肿瘤作用 | 第17页 |
·NDV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 第17-18页 |
·NDV修饰的肿瘤疫苗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 | 第18-19页 |
·NDV与体液免疫 | 第19-20页 |
·NDV与细胞因子 | 第20页 |
·NDV与肿瘤细胞表面受体 | 第20-21页 |
·NDV给药途径 | 第21页 |
·NDV抗肿瘤的安全性 | 第21-22页 |
·NDV瘤苗及其临床应用 | 第22页 |
·苦马豆素(SW)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聚肌胞的研究 | 第24页 |
·本次研究的目的及设计思路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新城疫弱毒疫苗的获得及其抗体水平检测、安全性、毒性试验 | 第25-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试验用种毒 | 第25页 |
·试验仪器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页 |
·病毒疫苗的制备 | 第25-26页 |
·安全性检验 | 第26页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26页 |
·质量检验动物分组及用药情况 | 第26页 |
·结果 | 第26-28页 |
·安全性检验 | 第26-27页 |
·血凝活性测定结果 | 第27页 |
·感染活性测定结 | 第27页 |
·自然感染免疫试验结果 | 第27页 |
·剖检变化 | 第27页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31页 |
第三章 NDV弱毒苗与SW或PolyⅠ:C联用抑制小鼠S37的免疫学指标的测定 | 第31-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细胞株 | 第32页 |
·药剂 | 第32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32页 |
·试验给药情况 | 第32页 |
·肿瘤动物模型复制 | 第32页 |
·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活化指数测定(MTT法) | 第32-33页 |
·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吞噬鸡红细胞(CRBC)试验 | 第33页 |
·荷瘤小鼠HI抗体水平的检测 | 第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结果 | 第34-37页 |
·T淋巴细胞活化试验结果 | 第34页 |
·Mφ吞噬试验结果 | 第34页 |
·HI抗体水平测定结果 | 第34-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NDV疫苗抗肿瘤免疫效应 | 第37-38页 |
·NDV疫苗联合苦马豆素抗肿瘤免疫效应 | 第38-39页 |
·NDV疫苗联合聚肌胞抗肿瘤免疫效应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NDV弱毒苗与SW或PolyⅠ:C联用抑制小鼠S37的病理生理学指标的测定 | 第42-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细胞株 | 第42页 |
·药剂 | 第42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42页 |
·试验给药情况 | 第42-43页 |
·肿瘤动物模型复制 | 第43页 |
·荷瘤小鼠生存状况观察 | 第43页 |
·S37实体肉瘤抑制试验 | 第43页 |
·荷瘤小鼠的病理学观察 | 第43页 |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8页 |
·体重测量结果 | 第43页 |
·S37实体瘤抑制试验结果 | 第43-46页 |
·病理解剖结果 | 第46页 |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