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都水库坝基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研究
第1章 前言 | 第1-15页 |
·工程概况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工程概况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32页 |
·概述 | 第15页 |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地层岩性 | 第15-21页 |
·非可溶岩地层 | 第16-18页 |
·可溶岩地层 | 第18-21页 |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 第21页 |
·地质构造 | 第21-25页 |
·褶皱 | 第21页 |
·断层 | 第21-24页 |
·层间错动带 | 第24页 |
·构造裂隙 | 第24-25页 |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 第25-26页 |
·物理地质现象 | 第26-30页 |
·岩体风化 | 第26-30页 |
·岩体卸荷 | 第3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2页 |
第3章 坝址区岩溶发育状况及分布 | 第32-56页 |
·概况 | 第32页 |
·岩溶形态和分布特征 | 第32-38页 |
·溶蚀洼地 | 第32-33页 |
·溶蚀冲沟 | 第33页 |
·暗河 | 第33页 |
·落水洞 | 第33-34页 |
·坝区内主要大型水平溶洞 | 第34-36页 |
·溶穴及溶蚀孔洞 | 第36页 |
·溶蚀带 | 第36-37页 |
·岩溶洞穴堆积物、充填物与垮塌物 | 第37-38页 |
·坝基岩溶发育特征 | 第38-45页 |
·河床坝基 | 第38-41页 |
·左岸坝基 | 第41-43页 |
·右岸坝基 | 第43-45页 |
·岩溶地下水特征 | 第45-48页 |
·岩溶水化学特征 | 第45页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45-47页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 第47-48页 |
·坝址区涪江段河谷类型 | 第48页 |
·岩溶发育强度分带 | 第48-50页 |
·坝址区岩溶发育与控制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 第50-54页 |
·不同的地层岩性组合控制了岩溶发育强度 | 第50-51页 |
·构造控制岩溶发育的方向和规模 | 第51-52页 |
·岩溶发育强度受地表水汇聚条件和地下水动态的控制 | 第52页 |
·岩溶发育与现代排泄基准面的相适应 | 第52-53页 |
·岩溶发育具不均一性 | 第53-54页 |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与岩溶发育相关 | 第54页 |
·坝址区岩溶发育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岩溶发育对坝基岩体质量的影响 | 第56-66页 |
·岩溶发育对岩体强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岩溶发育对岩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 第57页 |
·岩溶发育对岩体变形模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岩溶发育对岩体完整性的影响 | 第59-62页 |
·岩溶发育对坝基岩体透水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岩溶发育对坝基渗漏的影响 | 第63-65页 |
·岩溶发育对岩体质量影响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岩溶坝基岩体质量分类 | 第66-70页 |
·坝基岩体结构 | 第66-67页 |
·河床坝基 | 第66页 |
·左、右岸坝基 | 第66-67页 |
·坝基溶蚀地基分类 | 第67页 |
·岩溶坝基岩体质量分类 | 第67-70页 |
·不考虑岩溶因素,坝基岩体质量分类 | 第67-68页 |
·考虑岩溶因素,坝基岩体质量分类 | 第68-70页 |
第6章 坝基建基面的确定 | 第70-74页 |
·建基面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第70-71页 |
·建基面选择的依据 | 第70页 |
·建基面选择的原则 | 第70-71页 |
·坝基建基面的确定 | 第71-74页 |
第7章 坝基不良地质处理措施建议 | 第74-76页 |
·地质构造带处理措施建议 | 第74页 |
·岩溶发育带处理措施建议 | 第74-76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