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诉讼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章 股东诉讼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18页 |
·股东诉讼的概念 | 第9-12页 |
·现行法律有关股东诉讼的规定 | 第12-14页 |
·现行法律关于股东直接诉讼的规定 | 第12-13页 |
·现行法律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规定 | 第13-14页 |
·现行制度的成因与影响 | 第14-17页 |
·设立股东诉讼制度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设计股东诉讼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18-20页 |
·立法先行引导司法,与判例法结合 | 第18-19页 |
·程序正义 | 第19页 |
·国民待遇 | 第19页 |
·区分两种公司 | 第19页 |
·平等保护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股东直接诉讼 | 第20-40页 |
·总述 | 第20-21页 |
·诉因和诉讼请求 | 第21-23页 |
·有关被告的问题 | 第23-24页 |
·对第111条的分析 | 第24-25页 |
·股东群体直接诉讼制度 | 第25-40页 |
·群体诉讼模式的比较 | 第26-30页 |
·集团诉讼 | 第26-28页 |
·德国的团体诉讼 | 第28-29页 |
·英国的代表诉讼 | 第29-30页 |
·日本、台湾的选定当事人制度 | 第30页 |
·比较之结论 | 第30页 |
·中国的代表人诉讼模式 | 第30-36页 |
·比较 | 第31页 |
·意见 | 第31-36页 |
·关于判决效力的扩张方式 | 第31-33页 |
·关于诉讼代表人 | 第33-34页 |
·关于律师费 | 第34-35页 |
·关于财产损害赔偿分配问题和上诉问题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依《规定》提起的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 | 第36-38页 |
·诉讼模式 | 第36-37页 |
·前置条件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股东派生诉讼的特殊程序问题 | 第40-53页 |
·总述 | 第40页 |
·派生诉讼的当事人 | 第40-41页 |
·原告 | 第40页 |
·公司的诉讼地位 | 第40-41页 |
·被告 | 第41页 |
·派生诉讼前置程序 | 第41-45页 |
·美国法 | 第42-43页 |
·英国法 | 第43-44页 |
·日本法 | 第44页 |
·台湾地区法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原告股东资格限制 | 第45-48页 |
·当时所有权规则 | 第45-46页 |
·持股时间和数量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原告股东的代表公正性要求 | 第48页 |
·原告股东的权利和责任 | 第48-51页 |
·胜诉原告股东的权利 | 第49-50页 |
·诉讼费用补偿请求权 | 第49页 |
·报酬请求权 | 第49-50页 |
·败诉股东的责任 | 第50-51页 |
·费用担保制度 | 第51-52页 |
·和解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