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内预混可燃气体爆炸与抑爆的研究
0 前言 | 第1-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可燃气体的爆炸 | 第11-20页 |
·非理想爆源爆炸形式及特点 | 第11-12页 |
·影响气云爆炸的因素 | 第12-15页 |
·火焰加速机理 | 第15-16页 |
·预混气体的湍流燃烧 | 第16-18页 |
·爆炸终态压力的计算 | 第18-20页 |
·多层丝网结构对管内爆燃波的抑制作用 | 第20-28页 |
·爆燃波的抑制思路 | 第20页 |
·火焰淬熄原因 | 第20-21页 |
·多层丝网结构的淬熄性能 | 第21-26页 |
·网孔结构对压力波的抑制作用 | 第26-28页 |
·前人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研究方向 | 第28-29页 |
2 实验装置 | 第29-35页 |
·管路及抑爆结构部分 | 第29-30页 |
·点火系统 | 第30-33页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3-34页 |
·充配气系统 | 第34页 |
·数据处理程序 | 第34-35页 |
3 圆形管道内预混可燃气体爆炸的实验研究 | 第35-66页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35-38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64页 |
·预混可燃气体在圆形管道内的爆炸过程 | 第38-42页 |
·前驱冲击波 | 第42-50页 |
·最大超压 | 第50-53页 |
·二次反冲过程 | 第53-56页 |
·管道内可燃气体的燃烧情况 | 第56-62页 |
·压力波与燃烧火焰的位置关系 | 第62-63页 |
·高活性可燃气体的使用 | 第63-64页 |
·本章小节 | 第64-66页 |
4 火焰传播速度的计算与实验研究 | 第66-78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基本假设 | 第66页 |
·计算模型的推导 | 第66-71页 |
·火焰传播速度的计算过程 | 第71-74页 |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管道内火焰传播速度的实验结果 | 第75-77页 |
·本章小节 | 第77-78页 |
5 多层丝网结构抑爆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78-103页 |
·实验条件 | 第78-79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9-100页 |
·多层丝网结构对管内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 | 第79-82页 |
·临界淬熄速度与几何参数的关系 | 第82-85页 |
·临界淬熄压差与几何参数的关系 | 第85-90页 |
·临界淬熄量与几何参数的关系 | 第90-93页 |
·多层丝网结构对压力波的抑制作用 | 第93-100页 |
·本章小节 | 第100-103页 |
6 结论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