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部分 概述 | 第9-12页 |
一、 山东的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及筝乐在山东的分布图 | 第9-10页 |
二、 源远流长的古筝艺术 | 第10-12页 |
第二部分 筝在山东的源流探讨 | 第12-31页 |
一、 筝在山东的早期流传情况 | 第12-18页 |
(一) 是“弹琴”还是“弹筝” | 第12-13页 |
(二) 《桃花扇》中关于山东筝的记载 | 第13-15页 |
(三) “筝筑同源”的启示 | 第15-16页 |
(四) 筝在山东早期流传的文物证据--汉画像石 | 第16-18页 |
二、 山东传统筝乐艺术的缓慢发展时期 | 第18-22页 |
(一) 三国时期筝在山东的流传情况 | 第19页 |
(二) 筝演奏家--何承天 | 第19-20页 |
(三) 唐代筝艺“纵”、“挑”小考与《乐府杂录》 | 第20-21页 |
(四) 宋元时期的山东筝乐艺术 | 第21-22页 |
三、 明清时期山东筝乐的繁荣发展 | 第22-30页 |
(一) 明清时期山东筝乐艺术繁荣发展的文化背景 | 第22-25页 |
(二) 李开先与《范张二姬弹筝》诗 | 第25页 |
(三) 明清小说中关于山东筝乐的记载与分析 | 第25-30页 |
四、 山东筝派的形成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山东传统筝曲的分析与研究 | 第31-47页 |
一、 山东传统筝曲的两大组成部分 | 第31-34页 |
(一) 山东传统筝曲中的大板曲 | 第31-33页 |
(二) 山东传统筝曲中的小板曲 | 第33-34页 |
二、 山东传统筝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 第34-40页 |
(一) 大板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 第34-39页 |
(二) 小板曲的曲式结构 | 第39-40页 |
三、 山东传统筝曲的音阶调式与旋律节奏特征 | 第40-45页 |
(一) 山东传统筝曲的音阶调式 | 第41-44页 |
(二) 山东传统筝曲的旋律节奏特点 | 第44-45页 |
四、 山东筝派传统的技法特点 | 第45-47页 |
第四部分 山东传统筝乐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 | 第47-58页 |
一、 山东传统筝乐的艺术风格与筝乐演奏家 | 第48-53页 |
(一) 山东菏泽地区代表性筝乐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分析 | 第49-52页 |
(二) 山东筝家金灼南及其演奏风格 | 第52-53页 |
二、 地理环境对山东传统筝乐风格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三、 齐鲁文化与山东传统筝乐艺术的关系 | 第54-56页 |
四、 山东方言对山东传统筝乐风格的影响 | 第56-58页 |
总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