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第二部分 归因方式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37页 |
一、 归因方式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一) 个体控制研究 | 第13-14页 |
(二) 习得性无助感研究 | 第14-15页 |
二、 归因理论综述 | 第15-24页 |
(一) 相应推断理论 | 第16-17页 |
(二) 方差分析模型 | 第17-18页 |
(三) 非逻辑分析的归因理论 | 第18-20页 |
(四) 归因的情绪和动机理论 | 第20-24页 |
三、 归因方式的实践性研究 | 第24-37页 |
(一) 个体心理、行为特质与归因方式的研究 | 第24-26页 |
(二) 归因训练研究 | 第26-31页 |
(三) 归因疗法研究 | 第31-37页 |
第三部分 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ASQU)的编制 | 第37-44页 |
一、 设计方法 | 第37-38页 |
二、 预测 | 第38页 |
三、 项目分析 | 第38-40页 |
四、 ASQU各维度的相互关系 | 第40页 |
五、 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一) 正性事件分问卷的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二) 负性事件分问卷的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六、 信度、效度检验 | 第42-44页 |
(一) 信度检验 | 第42-43页 |
(二) 效度检验 | 第43-44页 |
第四部分 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 第44-6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一) 被试的选取 | 第44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44-46页 |
(三) 施测及数据处理 | 第46页 |
二、 结果 | 第46-56页 |
(一) 大学生归因方式研究 | 第46-49页 |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 第49-53页 |
(三)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 第53-56页 |
三、 分析与讨论 | 第56-62页 |
(一) 大学生归因方式分析 | 第56-58页 |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 第58-60页 |
(三)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 第60-62页 |
第五部分 、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一、 结论 | 第62页 |
二、 建议 | 第62-64页 |
第六部分 、 研究的局限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64-65页 |
一、 研究的局限 | 第64页 |
二、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