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

第一章 绪论第1-28页
 一、 村落研究的学术背景第8-11页
 二、 国内外村落研究的现状第11-16页
  1 、 地理学与村落研究第12页
  2 、 历史学、历史地理学与村落研究第12-15页
  3 、 历史人类学与村落研究第15-16页
 三、 本文研究的时期、地域范围与结构第16-19页
  1 、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结构第16-18页
  2 、 时间段与区域的选择第18-19页
 四、 资料的运用与研究方法第19-28页
  1 、 地名资料的价值及其使用--以新河县为例第19-23页
  2 、 乾隆《畿辅义仓图》与晚清、民国村图第23-24页
  3 、 满铁调查及其它调查资料第24-26页
  4 、 地方文献与实地考察第26-28页
第二章 明清河北平原村落的发展趋势第28-50页
 一、 明清方志中的村落性质第28-35页
  1 、 清代前期地方志中的村落性质第28-32页
   a、 康熙新河志的例子第28-31页
   b、 雍正宝坻县的例子第31-32页
  2 、 清前期的官村、村堡与保甲制度的关系第32-35页
   a、 官村与保甲第32-34页
   b、 村堡与保甲第34-35页
 二、 元末明初河北平原的村落状况第35-38页
 三、 明清河北平原村落发展的数量分析第38-44页
  1 、 永乐至清乾隆年间的村落发展第38-43页
  2 、 乾隆至清末的村落发展第43-44页
 四: 明清河北地区的村落规模分析第44-50页
  1 、 明中叶村落的规模第44-46页
  2 、 乾隆十八年前后的村落规模第46-48页
  3 、 晚清村落的发展规模第48-50页
第三章 明代前期的村落结构形态第50-67页
 一、 明代前期的移民的定居方式与村落结构形态第50-53页
 二、 移民村落结构的微观分析第53-60页
  1 、 “同源村落”之间的关系第53-55页
  2 、 移民组成的村落--“七湫口、八神首的例子”第55-59页
  3 、 移民土著混居的村落--三“阎仙庄”的例子第59-60页
 三、 土著村落的结构形态第60-67页
第四章 裂变分化--村落的密集化(空间分布)过程第67-82页
 一、 施坚雅的村落密集化理论第67-69页
 二、 村落的裂变型分化与村落的密集化第69-75页
  1 、 灾害性裂变第70-71页
  2 、 结构性裂变第71-75页
  3 、 行政性裂变第75页
 三、 村落的次生型分化与村落的密集化第75-82页
第五章 个体村落的发展与整合过程第82-104页
 一、 影响村落发展的主要因素第82-87页
  1 、 人口的自然增殖与村落发展第82-83页
  2 、 寄居型人口流动与村落发展第83-85页
  3 、 融入型人口流动与村落发展第85-87页
 二、 村落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典型村分析第87-95页
  1 、 丰润县米厂村第88-89页
  2 、 昌黎县前梁各庄第89-91页
  3 、 平谷县大北关村第91页
  4 、 顺义县沙井村第91-93页
  5 、 栾城县寺北柴村第93-95页
 三、 村落独立成村的规模第95-97页
 四、 土地庙与村落的整合第97-104页
  1 、 土地庙与村落的对应关系第97-100页
  2 、 村落土地庙的祭祀圈第100-101页
  3 、 土地庙--村落形成标志的人类学考察第101-104页
第六章 个体村落的发展类型与社区分化--基于村图与村落庙宇系统的考察第104-134页
 一、 明清河北平原村落庙宇的发展第104-112页
  1 、 明清平原村落庙宇的发展及其功能第104-108页
  2 、 村落庙宇的数量与村落规模第108-111页
  3 、 村落庙宇与村落的发展历史第111-112页
 二、 村落发展类型的划分--以新河县为例第112-116页
 三、 庙宇复合型村落及其成因分析第116-128页
  1 、 庙宇复合型村落的特征第116-118页
  2 、 宗族与庙宇复合型村落第118-123页
  3 、 地缘组织与庙宇复合型村落--西边仙庄、西团里村与辛章村的分析第123-126页
  4 、 其它因素与庙宇复合型村落--西高家庄的分析第126-128页
 四、 村落的地缘分化与村落的社区分化第128-134页
第七章 结论及村落相关问题的讨论第134-142页
 一、 村落形态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功能第134-135页
 二、 明清河北村落与内聚化发展第135-137页
 三、 村落与社区第137-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3页
后记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兼论德育课的有效性
下一篇:BDH公司市场销售系统的诊断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