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钻井工程论文--钻井理论论文

深部岩体结构面预测及其石油井壁工程稳定性应用

中文摘要第1-11页
1 前言第11-21页
 1.1 结构面及其在石油工程中的作用第11-12页
 1.2 深部岩体结构面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 论文选题及研究技术与思路第16-21页
2 基于深部岩体结构面预测的结构面类型及其划分依据第21-40页
 2.1 地面岩体结构面的调查第22-30页
  2.1.1 地面岩体结构面类型几及其特征第22-23页
  2.1.2 区域性构造结构面第23-26页
  2.1.3 局部构造结构面第26-29页
  2.1.4 复合型结构面第29-30页
 2.2 深部岩体岩芯结构面观测第30-35页
  2.2.1 地下岩芯与地面露头的关系第30页
  2.2.2 岩芯结构面的类型及特征第30-35页
 2.3 结构面成因模式探讨第35-38页
  2.3.1 建立岩体结构面(裂缝)成因模式的依据第35-36页
  2.3.2 岩体结构面成因模式第36-38页
 2.4 基于结构面预测的类型划分第38-40页
3 塔中Ⅰ号断裂带地质概况第40-47页
 3.1 构造位置及研究范围第40页
 3.2 地层及其岩石类型和厚度分布第40-43页
 3.3 构造演化简史第43-45页
 3.4 塔中Ⅰ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第45-47页
  3.4.1 塔中Ⅰ号断裂带的基本特征第45-46页
  3.4.2 塔中Ⅰ号断裂发育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时期第46-47页
4 塔中地区O_(2+3)灰岩岩体结构面地质原型研究第47-82页
 4.1 结构面的类型第47-59页
  4.1.1 非构造结构面第47-49页
  4.1.2 构造结构面第49-59页
 4.2 结构面的一般特征第59-62页
  4.2.1 结构面的密度、规模第59-60页
  4.2.2 结构面的充填特征第60-61页
  4.2.3 结构面的后期溶蚀改造第61-62页
 4.3 结构面形成期次探索研究第62-71页
  4.3.1 结构面的充填情况和切割关系初步判定第62-64页
  4.3.2 方解石中包裹体的研究第64-67页
  4.3.3 凯塞效应的实验结果第67-71页
  4.3.4 结论第71页
 4.4 结构面的形成与发育模式第71-82页
  4.4.1 结构面与岩性的关系第71-76页
  4.4.2 结构面发育的其它影响因素第76-78页
  4.4.3 塔中Ⅰ号断裂带O_(2+3)灰岩结构面的成因模式第78-82页
5 塔中Ⅰ号断裂带构造物理模拟研究第82-102页
 5.1 塔中地区O_(2+3)典型岩石的力学特性测试第82-87页
  5.1.1 试验测试基本情况第82页
  5.1.2 试验结果及岩石力学特征第82-86页
  5.1.3 中上奥陶统(O_(2+3))灰岩的变形破坏特征第86-87页
  5.1.4 小结第87页
 5.2 塔中Ⅰ号断裂带构造地质力学模拟研究第87-101页
  5.2.1 相似原理简介第88-89页
  5.2.2 模型设计第89-91页
  5.2.3 模拟条件第91-94页
  5.2.4 量测技术第94-95页
  5.2.5 试验程序及结果整理第95-99页
  5.2.6 模型变形破裂特征讨论第99-101页
 5.3 主要认识及结论第101-102页
6 塔中Ⅰ号断裂带数值模拟及应力、应变特征第102-127页
 6.1 应力场数值模拟原理第102-107页
  6.1.1 有限元概念第102-103页
  6.1.2 有限元的基本理论第103-107页
  6.1.3 地应力场模拟的基本思路第107页
 6.2 塔中Ⅰ号断裂带O_(2+3)构造应力场二维有限元计算第107-120页
  6.2.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107-113页
  6.2.2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13-119页
  6.2.3 小结第119-120页
 6.3 塔中45井区三维模拟分析第120-126页
  6.3.1 模型建立第120-123页
  6.3.2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23-125页
  6.3.3 小结第125-126页
 6.4 结论第126-127页
7 塔中Ⅰ号断裂带O_(2+3)灰岩地层结构面预测第127-140页
 7.1 结构面预测标准和方法第127-128页
  7.1.1 破坏接近程度及其在结构面预测中的应用第127-128页
  7.1.2 结构面预测的η值标准第128页
 7.2 研究区结构面预测第128-140页
  7.2.1 塔中Ⅰ号断裂带第129-135页
  7.2.2 塔中45井三维模拟区第135-140页
8 结构面对石油井壁工程稳定性的影响第140-163页
 8.1 井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第140-142页
  8.1.1 岩石变形特征第141页
  8.1.2 活塞效应(循环加载响应)第141页
  8.1.3 时间效应(蠕变)第141-142页
  8.1.4 化学效应(水化)第142页
  8.1.5 温度效应(变温应力)第142页
 8.2 结构面产状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第142-156页
  8.2.1 均质岩体中井壁应力及岩体稳定性特征第144-146页
  8.2.2 水平结构面第146-151页
  8.2.3 倾斜结构面第151-154页
  8.2.4 直立结构面第154-156页
  8.2.5 小结第156页
 8.3 多组结构面组合第156-159页
  8.3.1 计算模型第157页
  8.3.2 井壁失稳的条件及井壁的应力、应变特征第157-159页
 8.4 结构面密度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第159-162页
  8.4.1 计算模型第159页
  8.4.2 井壁失稳的条件及井壁的应力、应变特征第159-162页
 8.5 总结第162-163页
9 结论第163-165页
10 致谢第165-16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66-170页
版图第170-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形理论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