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和室外空间环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第一部分 导 论 | 第7-16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7-8页 |
二、 概念的界定 | 第8-13页 |
(一)、 居住区及相关的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二)、 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概念界定 | 第10页 |
(三)、 居住小区环境绿地的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四)、 现代居住小区物质景观的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三、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论文研究的主线和框架分析图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居住环境的历史演化和发展比较 | 第16-34页 |
一、 中国传统的居住环境观 | 第18-24页 |
(一)、 传统的原始聚落环境所体现的文化形态 | 第18-20页 |
(二)、 中国古代对居住环境的“意境”追求 | 第20-22页 |
(三)、 “天人合一”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的理想 | 第22-23页 |
(四)、 小结 | 第23-24页 |
二、 中西方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简析 | 第24-31页 |
(一)、 中国传统居住区居住环境分析 | 第24-27页 |
(二)、 近代西方对居住区居住环境的探索和构想 | 第27-29页 |
(三)、 小结 | 第29-31页 |
三、 建国以来我国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31-34页 |
(一)、 建国以来的住宅建设成绩 | 第31页 |
(二)、 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 第31-32页 |
(三)、 小结 | 第32页 |
本部分研究结论 | 第32-34页 |
第三部分 城市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环境分析 | 第34-54页 |
一、 室外空间环境内容 | 第35-43页 |
(一)、 居民对室外环境的需求 | 第35-36页 |
(二)、 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 | 第36-38页 |
(三)、 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设计原则 | 第38-42页 |
(四)、 小结 | 第42-43页 |
二、 室外空间环境的构成和性质 | 第43-54页 |
(一)、 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环境分析 | 第43-45页 |
(二)、 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秩序与层次 | 第45-47页 |
(三)、 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领域性 | 第47-48页 |
(四)、 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可识性 | 第48-52页 |
(五)、 小结 | 第52页 |
本部分研究结论 | 第52-54页 |
第四部分 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 | 第54-77页 |
一、 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环境整体布局 | 第54-57页 |
(一)、 室外空间环境层次 | 第54-55页 |
(二)、 室外空间环境布局 | 第55-56页 |
(三)、 小结 | 第56-57页 |
二、 居住小区内室外空间环境的具体设计 | 第57-77页 |
(一)、 街道空间环境设计 | 第57-62页 |
(二)、 院落空间环境设计 | 第62-67页 |
(三)、 门—出入口空间环境设计 | 第67-70页 |
(四)、 广场空间环境设计 | 第70-73页 |
(五)、 创造宜人的多样化的室外空间环境 | 第73-74页 |
(六)、 小结 | 第74-75页 |
本部分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结束语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79页 |
后 记 | 第79-77页 |
附 录 | 第77-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