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普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一、 前言 | 第8-16页 |
1、 安普霉素的概述 | 第8-10页 |
2、 安普霉素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3、 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4.1、 亚单位的生物合成 | 第12-14页 |
4.2、 胍基、氨基与甲基等的供体 | 第14页 |
4.3、 亚单位间的连接顺序 | 第14-16页 |
二、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6-1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8-24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24-64页 |
第一部分 生物合成阻断变株的筛选 | 第24-31页 |
1、 筛选条件的确立 | 第24-27页 |
2、 零变株的筛选 | 第27页 |
3、 零变株与低产菌株稳定性考查 | 第27-29页 |
4、 生物合成阻断变株的确认 | 第29-30页 |
5、 产孢子情况与产量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二部分 安普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 | 第31-53页 |
1、 氨基酸对安普霉素生物合成的作用 | 第31-39页 |
1.1、 几种氨基酸对安普霉素生物合成的作用 | 第31-32页 |
1.2、 同位素示踪法考查丝氨酸的作用 | 第32-35页 |
1.3、 丝氨酸作用的探讨 | 第35-37页 |
1.4、 AHV作用的探讨 | 第37-39页 |
1.5、 其余几种氨基酸的作用 | 第39页 |
2、 安普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甲基化过程的研究 | 第39-46页 |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9-40页 |
2.2、 Gly的加入对菌体内SAM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 叶酸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 磺胺类药物的影响 | 第42-44页 |
2.5、 MTX的影响 | 第44-46页 |
3、 生物转化实验和共合成实验 | 第46-53页 |
3.1、 生物转化实验 | 第46-48页 |
3.2、 共合成实验 | 第48-52页 |
3.3、 安普霉素可能合成途径 | 第52-53页 |
第三部分 阻断变株相互转化产物的提取与鉴定 | 第53-58页 |
1、 发酵产物的制备 | 第53-54页 |
2、 发酵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54-58页 |
第四部分 重要中间体的制备 | 第58-64页 |
1、 安普霉胺、辛二糖胺与DOS的制备 | 第58-62页 |
1.1、 安普霉胺的制备与鉴定 | 第58-60页 |
1.2、 2-DOS与辛二糖胺制备与鉴定 | 第60-62页 |
2、 巴龙霉胺的制备与鉴定 | 第62-64页 |
四、 讨论 | 第64-67页 |
五、 结论 | 第67-68页 |
六、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七、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