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汉语骂詈语研究的必要性 | 第1-56页 |
| 一、 骂詈语的界定 | 第6-7页 |
| 1.1. 什么是骂詈语 | 第6页 |
| 1.2 骂詈语与脏话、下流活不能等量齐观 | 第6页 |
| 1.3 区分语言的骂詈语与言语的骂詈语 | 第6-7页 |
| 二、 骂詈语产生的原因 | 第7-12页 |
| 2.1 社会原因 | 第7-8页 |
| 2.2 心理原因 | 第8-12页 |
| 三、 骂詈语的功能 | 第12-22页 |
| 3.1 工具功能 | 第13-16页 |
| 3.2 情感功能 | 第16-19页 |
| 3.3 协调功能 | 第19-21页 |
| 3.4 认知功能 | 第21-22页 |
| 3.5 强化社会规范的功能 | 第22页 |
| 3.6 文学描写功能 | 第22页 |
| 四、 骂詈语涉及的内容 | 第22-34页 |
| 4.1 与禽兽及其行为有关 | 第22-25页 |
| 4.2 与鬼神妖精有关 | 第25-26页 |
| 4.3 与什物有关 | 第26页 |
| 4.4 与种族繁衍与纯正有关 | 第26-27页 |
| 4.5 性语 | 第27-28页 |
| 4.6 排泄物 | 第28页 |
| 4.7 死亡 | 第28页 |
| 4.8 身份职业歧视 | 第28-32页 |
| 4.9 对丑恶的厌恶 | 第32-34页 |
| 五、 骂詈语的表现形式 | 第34-35页 |
| 5.1 直接式 | 第34页 |
| 5.2 含蓄式 | 第34-35页 |
| 六、 骂詈语的表达艺术 | 第35-38页 |
| 6.1 析字 | 第35页 |
| 6.2 藏词 | 第35-36页 |
| 6.3 夸张 | 第36页 |
| 6.4 比喻 | 第36-37页 |
| 6.5 借代 | 第37-38页 |
| 七、 骂詈语在使用中的差异 | 第38-45页 |
| 7.1 “此一时,彼一时”:骂詈语的时代差异 | 第38-40页 |
| 7.2 “十里不同风,百里里不同俗”:骂詈语的地域差异 | 第40页 |
| 7.3 “男女有别”:骂詈语的性别差异 | 第40-41页 |
| 7.4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骂詈语的风格差异 | 第41-42页 |
| 7.5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骂詈语的民族差异 | 第42-43页 |
| 7.6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骂詈语的对象差异 | 第43-44页 |
| 7.7 “言如其人”:骂詈语的的性格差异 | 第44页 |
| 7.8 “长幼亲疏各不同“:骂詈语的其它差异 | 第44-45页 |
| 八、 骂詈语的文化透视 | 第45-56页 |
| 8.1 “天地之性,人为贵”:骂詈语与人本观念 | 第45-47页 |
| 8.2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骂詈语与种族观念 | 第47-50页 |
| 8.3 “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骂詈语与伦理道德 | 第50-52页 |
| 8.4 “贵贱有等,长幼有序”:骂詈语与等级观念 | 第52-53页 |
| 8.5 “真善美“与”假恶丑”:骂詈语与审美观念 | 第53-54页 |
| 8.6 “福禄寿喜善”:骂詈语反面证明了中国人的生活理想 | 第54-56页 |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 附注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