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 国内对矛盾修辞格的研究情况 | 第12-16页 |
·矛盾修辞格的界定 | 第12-13页 |
·关于矛盾修辞格的分类 | 第13-15页 |
·矛盾修辞格的语用与语义研究 | 第15-16页 |
2. 国外对矛盾修辞格的研究情况 | 第16-17页 |
·英汉矛盾修辞格对比 | 第16页 |
·矛盾修辞格的认知心理研究 | 第16-17页 |
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定义 | 第19-25页 |
1. 矛盾修辞格与辨正矛盾哲学思想的区别 | 第19-20页 |
·矛盾修辞格中“矛盾”的涵义 | 第19-20页 |
·哲学领域矛盾概念的内容 | 第20页 |
2. 矛盾修辞格的定义 | 第20-24页 |
·述谓结构与命题 | 第20-22页 |
·矛盾修辞格的命题内容 | 第22-23页 |
·矛盾修辞格与对比对照的区别 | 第23-24页 |
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分类 | 第25-33页 |
1. 相冲突的命题都是主要命题 | 第25-27页 |
·复句 | 第25-26页 |
·并列谓语句 | 第26-27页 |
2. 相冲突的命题都是从属命题 | 第27-28页 |
·VP_1(就)是VP_2(VP_1和VP_2是反义词) | 第27-28页 |
·VP_1(就)是非VP_1 | 第28页 |
3. 相冲突的命题都是降级命题 | 第28-29页 |
·VP_1而又VP_2的A | 第28页 |
·VP_1的A和VP_2的A | 第28-29页 |
·VP_1的VP_2A | 第29页 |
·A VP_1而又VP_2 V | 第29页 |
4. 相冲突的命题中,一个是主要命题,一个是降级命题 | 第29-31页 |
·VP_1的A非VP_1 | 第30页 |
·非VP_1的A VP_1 | 第30页 |
·(A是)非VP_1的VP_1 | 第30页 |
·(A是)VP_1的VP_2 | 第30-31页 |
·(A是)非N的N | 第31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语义解释机制 | 第33-43页 |
1. 矛盾修辞格语义解释基础 | 第33-35页 |
·必有特征、可能特征、不可能特征 | 第33-34页 |
·满足共现要求的三种方式 | 第34-35页 |
2. 矛盾修辞格中谓项对谓词的三种接受方式 | 第35-42页 |
·共存——两个命题都是增补性共现 | 第35-39页 |
·替换——一个命题是增补性共现,一个命题是强制性共现 | 第39-41页 |
·替换+共存——两个命题都是强制性共现 | 第41-42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矛盾修辞格的认知机制 | 第43-52页 |
1. 概念合成理论 | 第43-47页 |
·概念合成理论的构成成分 | 第43-45页 |
·概念合成网络的类型 | 第45-47页 |
2. 概念合成理论在矛盾修辞格中的应用 | 第47-51页 |
·照映网络 | 第47-48页 |
·单畴网络 | 第48-49页 |
·双畴网络 | 第49-51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2-54页 |
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52-53页 |
·关于汉语矛盾修辞格的定义及其分类 | 第52页 |
·关于矛盾辞格的语义消解机制 | 第52-53页 |
·关于矛盾辞格的认知机制 | 第53页 |
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53-54页 |
·语料的不足 | 第53页 |
·对概念合成理论的阐释相对不足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