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2章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高校教师道德及其评价内涵 | 第12-15页 |
·教师师德 | 第12-13页 |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过程 | 第13-14页 |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作用 | 第14-15页 |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系统概述 | 第15-18页 |
·评价主体 | 第15页 |
·评价客体 | 第15页 |
·评价的价值取向 | 第15-16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页 |
·评价方法 | 第16-18页 |
第3章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8-25页 |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18-19页 |
·目标一致性原则 | 第18页 |
·全面性原则 | 第18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18-19页 |
·客观性原则 | 第19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19页 |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途径和方法 | 第19-20页 |
·目标分解 | 第19页 |
·德尔菲法修正 | 第19-20页 |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20-23页 |
·思想政治水平指标分析 | 第21-22页 |
·教学科研态度指标分析 | 第22页 |
·服务指导学生指标分析 | 第22-23页 |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 第23-25页 |
第4章 高校教师道德评价模型分析及实证研究 | 第25-40页 |
·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第25-26页 |
·效度检验 | 第25-26页 |
·信度检验 | 第26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样本选取 | 第26-32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6-31页 |
·样本选取 | 第31-32页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 第32-40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适用性 | 第32-3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合成运算的算子分析 | 第34-35页 |
·高校教师师德模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第35-39页 |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及运用 | 第39-40页 |
第5章 完善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40-44页 |
·加强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视 | 第40-41页 |
·强化教师道德评价的意义 | 第40页 |
·强化教师道德评价的理念 | 第40-41页 |
·科学评价高校教师师德 | 第41-42页 |
·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师道德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以多元评价主体代替一元评价主体 | 第42页 |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教师的道德评价 | 第42页 |
·有效运用高校教师师德评价结果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A 教师道德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 第47-51页 |
附录 B 教师道德水平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