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移动IPV6切换优化技术研究

内容提要第1-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研究背景第10-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国外关于移动IPV6 及乒乓切换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国内关于移动IPV6 及乒乓切换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MPLS 技术及其与移动 IPV6 结合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第18-20页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0-22页
第二章 移动 IPV6 关键技术分析第22-53页
   ·移动 IP 与移动 IPV6第22-37页
     ·移动 IP第22-26页
       ·移动 IP 的工作原理第23-24页
       ·移动 IP 切换过程简介第24-25页
       ·移动 IP 技术的优势第25-26页
       ·移动 IP 技术的不足第26页
     ·移动 IPV6 基本协议第26-37页
       ·IPV6 中的移动性相关特性第26-28页
       ·移动 IPV6 工作原理第28-29页
       ·移动 IPV6 主要操作过程第29-32页
       ·移动 IPV6 中的切换概述第32-33页
       ·新消息与新选项第33-34页
       ·移动 IPV6 存在的问题第34-36页
       ·移动 IPV6 切换优化技术概述第36-37页
       ·MIPV6 与MIP 的比较第37页
   ·移动 IPV6 快速切换方案第37-42页
     ·关键概念第38页
     ·新消息与切换过程第38-40页
     ·切换性能分析第40-41页
     ·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移动 IPV6 层次管理方案第42-46页
     ·关键概念第43页
     ·MAP 选项格式第43-44页
     ·切换过程第44-45页
     ·切换性能分析第45-46页
   ·层次移动 IPV6 的快速切换第46-50页
     ·关键概念第48页
     ·切换过程第48-50页
     ·切换性能分析第50页
   ·几种切换方案的比较与局限性分析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基于双向隧道的快速移动 IPV6第53-64页
   ·引言第53-54页
   ·基于PAR-NAR 双向隧道转发机制的乒乓切换思想第54-55页
     ·乒乓切换第54页
     ·基于 PAR-NAR 双向隧道转发机制的乒乓切换第54-55页
   ·基于乒乓效应的预测式快速移动 IPV6(P-FMIPV6-PP)第55-63页
     ·预测式快速移动IPV6第55-56页
     ·问题定义第56-57页
     ·P-FMIPV6-PP 细节第57-61页
       ·主要思想第57-58页
       ·TM 报头的定义第58-59页
       ·PAR 隧道状态表第59页
       ·改进的操作流程第59-60页
       ·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第60-61页
     ·与反应式的兼容性第61-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基于双向隧道的快速移动IPV6 层次移交管理方案第64-72页
   ·引言第64页
   ·FHMIPV6 性能分析第64-65页
   ·基于乒乓切换的快速层次移动IPV6第65-71页
     ·FHMIPV6-PP 体系结构第65-66页
     ·FHMIPV6-PP 细节第66-70页
     ·与FHMIPV6 的兼容性第70页
     ·FHMIPV6-PP 与FHMIPV6 的比较分析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仿真实验与分析第72-90页
   ·NS-2 简介第72-74页
   ·模拟场景第74-76页
   ·关键 TCL 脚本第76-82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82-89页
     ·数据采集第82-83页
     ·结果分析第83-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MPLS 与移动IPV6 融合的预测式快速切换方案第90-117页
   ·MPLS 技术概述第90-103页
     ·MPLS 基本概念第90-91页
     ·MPLS 工作原理第91-92页
     ·MPLS 网络体系结构第92-101页
       ·节点结构第93-94页
       ·标签与转发等价类(FEC)第94-96页
       ·标记交换路由器(LSR)与标记边缘交换路由器(LER)第96-97页
       ·标签分发协议 LDP第97-98页
       ·标记交换路径 LSP 的形成第98-100页
       ·数据分组在 LSP 上的传输第100-101页
     ·MPLS 技术特点及优势第101-103页
   ·MPLS 与移动IPV6 的结合技术第103-107页
     ·MPLS 支持移动IPV6 的网络结构第103-107页
       ·基本移动MPLS第104-105页
       ·分级移动MPLS第105-106页
       ·微蜂窝移动 MPLS第106-107页
     ·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第107页
   ·预测式切换方案第107-116页
     ·主要思想第107-108页
     ·网络拓扑结构第108-109页
       ·域内 MAP 的切换第108-109页
       ·域间 MAP 的切换第109页
     ·预测信息第109-110页
     ·改进的 LSP 及双播第110-111页
       ·改进的LSP第110-111页
       ·双播第111页
     ·预测式MPLS 移交切换算法第111-112页
     ·预测式移动MPLS 切换流程第112-113页
     ·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第113-114页
     ·仿真分析第114-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7-121页
   ·研究成果第117-119页
   ·创新之处第119页
   ·不足及研究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9页
附录第129-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2-134页
摘要第134-138页
ABSTRACT第138-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阵列信号处理中信号参数估计的研究
下一篇:超宽带无线定位算法及其在月球车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