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9页
 一、 问题提出第9-10页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10页
  (一) 研究目的第10页
  (二) 研究内容第10页
 三、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第10-15页
  (一) 文献综述第10-14页
  (二) 研究意义第14-15页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5-19页
  (一) 研究方法第15-17页
  (二) 研究思路第17-19页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第19-30页
 一、 基本概念界定第19-23页
  (一) 责任、问责制第19页
  (二) 行政问责第19-20页
  (三) 教育行政问责第20-21页
  (四) 行政问责主体第21-22页
  (五) 利益相关者第22-23页
  (六) 高等教育行政问责第23页
 二、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的分类第23-25页
  (一) 问责主体的分类第24页
  (二)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第24页
  (三)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的分类第24-25页
 三、 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研究的相关理论探析第25-30页
  (一) 现代民主政治理论第25-27页
  (二) 公共管理理论第27-28页
  (三) 委托一代理理论第28-30页
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作用发挥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0-41页
 一、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理论的必要性分析第30-31页
  (一) 问责制发展的趋势第30页
  (二) 国家和公众监督高等教育行政的需要第30页
  (三) 保障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切身利益的要求第30-31页
  (四) 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第31页
  (五)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理论研究的欠缺第31页
 二、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第31-35页
  (一)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的内部利益相关主体分析第31-33页
  (二)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的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分析第33-35页
 三、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存在的问题第35-37页
  (一) 问责主体的责任意识不强第35页
  (二) 问责主体问责的范围模糊第35-36页
  (三) 问责的理念和方式使主体介于问与不问之间第36页
  (四) 缺乏配套措施和社会环境第36-37页
 四、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7-41页
  (一) 内部问责利益相关者原因分析第37-39页
  (二) 外部问责利益相关者原因分析第39-41页
第四章 域外借鉴第41-45页
 一、 英国高等教育问责主体分析第41-42页
 二、 美国高等教育问责主体分析第42-43页
 三、 英美两国高等教育问责对我国的启示第43-45页
  (一) 权责对等第43-44页
  (二) 建立多元化的问责机构和问责主体第44-45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的若干建议第45-52页
 一、 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问责作用第45-48页
  (一) 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保障高等教育行政问责利益相关者的机制第45-46页
  (二) 学校行政层面:改变传统权力管理模式,加强校内监督第46-47页
  (三) 教师、学生层面: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提高学生主动问责的意识第47-48页
 二、 完善高等教育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问责作用第48-52页
  (一) 司法机关积极介入高等教育行政问责第48-49页
  (二) 设置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第49页
  (三) 加强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第49-50页
  (四) 公众积极参与高等教育行政问责第50-51页
  (五) 媒体促进高等教育问责主体作用的发挥第51-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9页
附录 1:我国高等教育行政问责主体研究访谈记录第59-71页
附录 2:个人简介、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与获奖情况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探究
下一篇:高中生职业倾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