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大学生生态化学习策略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引论第14-29页
    1 研究背景第14-18页
        1.1 社会背景:学习型社会——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第14-15页
        1.2 学科背景:生态化学习——走向真实情境的研究第15-17页
        1.3 时代背景:高效率学习——倡导学习策略的运用第17-18页
    2 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第18-24页
        2.1 学习策略的概念与体系第18-21页
        2.2 学习策略的特征与机制第21-23页
        2.3 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第23-24页
    3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第24-27页
        3.1 研究类型第25页
        3.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3.3 研究方法第26-27页
        3.4 研究趋势第27页
    4 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第27-29页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化学习策略的研究命题、意义与思路第29-36页
    1 引言第29-30页
    2 生态化学习策略的研究命题第30-33页
        2.1“是什么?”的问题——生态化学习策略的内涵与外延第31页
        2.2“怎么样?”的问题——生态化学习策略的特征与规律第31-32页
        2.3“如何观测?”生态化学习策略的观察指标第32页
        2.4“如何教学?”——生态化学习策略的教学特征第32-33页
        2.5“如何研究?”——生态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第33页
    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3-34页
    4 研究构想与设计第34-35页
    5 研究思路第35-36页
第三章 研究Ⅰ:大学生生态化笔记策略研究 ——兼论问题意识、笔记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第36-49页
    1 问题提出第36-37页
    2 研究方法第37-41页
        2.1 方法第37-39页
        2.2 研究对象第39页
        2.3 研究程序第39-41页
    3 研究结果第41-44页
        3.1 大学生笔记策略与问题意识的使用状况描述第41页
        3.2 大学生问题意识、笔记策略与学业成绩的水平差异分析第41-42页
        3.3 大学生问题意识、笔记策略与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分析第42-43页
        3.4 笔记策略的中介效应与性别的调节效应检验第43-44页
        3.5 四类具体笔记策略与策略水平、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第44页
    4 讨论第44-47页
        4.1 基于笔记文本分析的大学生笔记策略与问题意识的水平第44-46页
        4.2 大学生的优势笔记策略及其特征分析第46页
        4.3 大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记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第46-47页
    5 结论第47-49页
第四章 研究Ⅱ: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生态化生成 过程研究第49-70页
    1 问题提出第49-51页
    2 预研究-学习策略生成的自传指导语的修改与自传作品的分析维度的确定第51-56页
        2.1 引言第51-52页
        2.2 研究目的第52页
        2.3 被试第52页
        2.4 作业第52页
        2.5 程序第52-53页
        2.6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3 正式研究-学习策略生态化生成的路径及发展特征研究第56-61页
        3.1 研究目的第56页
        3.2 被试第56-57页
        3.3 程序第57页
        3.4 结果第57-61页
    4 讨论第61-69页
        4.1 基于个体策略生态化生成的研究思路、分析维度与研究效度第61-63页
        4.2 策略生态化生成的动力与路径的阶段性特征第63-66页
        4.3 策略生态化生成特点是以渐进式生成为主第66-67页
        4.4 策略生态化高水平的生成从保持原状走向精炼提高第67页
        4.5 学习策略生成的总趋势、不足及教育建议第67-69页
    5 结论第69-70页
第五章 研究Ⅲ:大学生生态化团队学习策略的行为 观察与测量研究第70-91页
    1 引言第70-71页
    2 预研究-团队学习策略的组合分析与作业评价标准的制定第71-77页
        2.1 引言第71-72页
        2.2 研究目的第72页
        2.3 被试第72页
        2.4 材料第72-73页
        2.5 程序第73页
        2.6 结果第73-75页
        2.7 讨论第75-77页
        2.8 小结第77页
    3 正式研究-团队组合策略在团队学习中的作用与有效团队学习策略的行为观察第77-85页
        3.1 研究目的第77-78页
        3.2 研究A:团队学习中组合策略的影响与作用第78-81页
        3.3 研究B:有效团队学习策略的观察与分析第81-85页
    4 讨论第85-89页
        4.1 关于团队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第85-86页
        4.2 团队学习策略体系的建构第86-87页
        4.3 团队学习效率的有效预测指标第87-88页
        4.4 有效团队学习策略使用特点分析第88-89页
    5 结论第89-91页
第六章 研究Ⅳ:大学生生态化学习策略及其组合的 教学实验第91-104页
    1 问题提出第91-93页
    2 方法第93页
        2.1 被试第93页
        2.2 实验设计第93页
    3 实验过程第93-97页
        3.1 预实验第93-95页
        3.2 前测第95页
        3.3 组合策略实验课的实施第95-96页
        3.4 后测第96-97页
    4 实验结果第97-100页
        4.1 前、后测实验结果分析第97-98页
        4.2 实验条件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分析第98-99页
        4.3 学生对实验的评价分析第99-100页
    5 讨论第100-103页
        5.1 不同策略及其组合的教学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第100-101页
        5.2 性别在不同学习策略及其组合中的调节作用第101-102页
        5.3 不同策略及其组合学习对应的策略教学第102-103页
    6 结论第103-104页
第七章 总讨论第104-122页
    1 生态化学习策略的体系建构第104-106页
        1.1 基于生态系统论建构的策略体系第104-105页
        1.2 基于问题情境建构的策略体系第105-106页
        1.3 基于学习主体建构的策略体系第106页
    2 生态化学习策略的特征分析第106-111页
        2.1 生态化学习策略的生成特征第106-107页
        2.2 生态化学习策略的运用特征第107-108页
        2.3 生态化学习策略的运行机制第108-111页
    3 生态化学习策略的观察指标第111-115页
        3.1 策略本身的属性特征第112页
        3.2 使用策略完成的作业水平第112-113页
        3.3 策略运用的意识水平第113-114页
        3.4 策略使用的满意度第114页
        3.5 生态化策略观察指标的整合模型第114-115页
    4 生态化学习策略的教学特征第115-117页
        4.1 影响策略渗透教学效果的因素第115-116页
        4.2 策略渗透教学的注意问题第116-117页
    5 生态化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第117-122页
        5.1 研究方法的选择依据第117-119页
        5.2 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第119-120页
        5.3 研究方法的技术革新第120-122页
第八章 总结论、问题与展望第122-125页
    1 总结论第122-124页
        1.1 四个实证研究全面展示了生态化学习策略产生、发展和运用的特征第122-123页
        1.2 初步建构了生态化学习策略的体系第123页
        1.3 生态化学习策略在有效运用中出现了优势策略序列及其策略组合第123页
        1.4 提出了策略生成“波浪式”曲线和策略使用“双曲线交叉式”分布模型第123页
        1.5 初步尝试了质性与量化相结合来研究学习策略的途径第123-124页
    2 问题与展望第124-125页
        2.1 关于生态化学习策略的体系第124页
        2.2 关于生态化策略发展的理论模型第124页
        2.3 关于策略渗透教学的学科应用研究第124页
        2.4 关于生态化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32-133页
附录第133-143页
后记第143-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紫金山不同坡位林分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美洲黑杨×小叶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