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番茄病害 | 第12-13页 |
·晚疫病致病菌 | 第12页 |
·番茄抗晚疫病研究 | 第12-13页 |
·植物抗病反应及机制 | 第13-16页 |
·植物抗病反应的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植物抗病机制 | 第14-15页 |
·诱导抗性可能的信号途径 | 第15-16页 |
·植物转录因子的研究 | 第16-22页 |
·植物抗逆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MYB类转录因子研究 | 第19-20页 |
·植物MYB类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20-22页 |
·番茄中MYB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页 |
·植物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 | 第22-24页 |
·文库筛选法 | 第22-23页 |
·基于序列同源的PCR扩增克隆法 | 第23页 |
·转座子标签法与RNA差异显示法相结合的克隆方法 | 第23-24页 |
·酵母单杂交法 | 第24页 |
·植物转录因子功能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植物转录因子瞬间表达法 | 第24-25页 |
·突变体或转基因植株功能分析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2 番茄晚疫病菌的特性分析及其对番茄最佳诱导条件的摸索 | 第28-40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8页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病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28-29页 |
·病菌对番茄最佳诱导条件摸索 | 第29-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31-34页 |
·病菌对番茄最佳诱导条件调查结果 | 第34-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3 MYB基因的克隆及病菌对其诱导表达模式的分析 | 第40-54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0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6页 |
·番茄RNA提取 | 第40-41页 |
·SlPhMYB1、SlPhMYB2基因全长的克隆 | 第41-45页 |
·MYB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5页 |
·SlPhMYB1、SlPhMYB2基因及PR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5-46页 |
·SlPhMYB1、SlPhMYB2基因组织特性分析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番茄RNA的提取 | 第46页 |
·SlPhMYB1、SlPhMYB2基因全长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6-48页 |
·S1PhMYB1、S1PhMYB2转录因子同源性分析 | 第48-49页 |
·SlPhMYB1、SlPhMYB2基因及PR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9-51页 |
·SlPhMYB1、SlPhMYB2基因的组织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分析 | 第54-65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4页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SlPhMYB1转录因子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5页 |
·工程菌的获得 | 第55-56页 |
·SlPhMYB1保守域转化烟草 | 第56页 |
·再生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56-57页 |
·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耐旱性及抗病性分析 | 第57页 |
·PR1表达量的检测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 | 第57-59页 |
·转SlPhMYB1基因烟草的检测 | 第59-61页 |
·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耐旱性检测 | 第61-63页 |
·转基因烟草的抗病性检测 | 第63页 |
·PR1基因的检测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5 转基因烟草生理研究 | 第65-71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65页 |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实验仪器 | 第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实验材料处理 | 第65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量 | 第65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量 | 第65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量 | 第65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量 | 第65-66页 |
·叶片光合参数(Pn、E、Ci)的测量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病菌诱导后SOD活性变化 | 第66-67页 |
·病菌诱导后POD活性变化 | 第67页 |
·病菌诱导后PAL活性变化 | 第67-68页 |
·病菌诱导后MDA含量的变化 | 第68-69页 |
·病菌诱导后光合参数的变化 | 第69页 |
·讨论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A 培养基配方 | 第78-79页 |
附录B 电泳用DNA Marker | 第79页 |
附录C 论文中所用质粒图谱 | 第79-80页 |
附录D SIPhMYB1序列及其对应的氨基酸 | 第80-81页 |
附录E SIPhMYB2序列及其对应的氨基酸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