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8页 |
·道德建设的需要 | 第8-9页 |
·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9页 |
·小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对象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责任感 | 第11页 |
·责任教育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责任感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责任感缺失原因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责任感测量与评估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实施责任教育对策的相关硏究 | 第15-16页 |
·对以往硏究的评论 | 第16-18页 |
·研究的可借鉴之处 | 第16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三章 责任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 第18页 |
·皮亚杰关于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学说 | 第18-19页 |
·卢梭关于责任教育与身心发展关系的学说 | 第19-20页 |
第四章 小学生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20-29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20-21页 |
·问卷调查和统计方法 | 第21页 |
·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1-29页 |
·责任感在不同性别间的比较 | 第21-23页 |
·责任感在不同年级间的比较 | 第23-24页 |
·责任感在不同家庭背景间的比较 | 第24-26页 |
·责任感在是否独生子女间的比较 | 第26-2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29-34页 |
·结论 | 第29页 |
·建议 | 第29-34页 |
·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男女生共同发展 | 第29-30页 |
·因“年龄”施教,促进不同年级学生全面发展 | 第30-31页 |
·建立“手拉手”制度,促进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相互了解 | 第31-32页 |
·完善家长学校制度,指导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