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观赏园艺类病虫害论文

蜘蛛兰褐斑病及其病原菌鉴定与病害的药剂控制试验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6页
 1 蜘蛛兰概述第13-14页
   ·蜘蛛兰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第13页
   ·蜘蛛兰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第13-14页
 2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及其研究进展第14-18页
   ·刺盘孢属的划分第14-15页
   ·刺盘孢属真菌的种级分类第15-16页
   ·刺盘孢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6-17页
   ·刺盘孢属真菌引起病害的发生规律与危害第17-18页
 3 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及其研究进展第18-22页
   ·拟盘多毛孢属的划分第18-20页
   ·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的种级分类第20-21页
   ·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第21-22页
   ·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起病害的发生规律与危害第22页
 4 植物病害的药剂防治第22-25页
   ·化学药剂防治第23-24页
   ·生物药剂防治第24-25页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蜘蛛兰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第26-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材料第26页
   ·方法第26-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29页
   ·SLD1接种侵染第28-29页
   ·SLD2接种侵染第29页
   ·两种菌株复合接种侵染第29页
 3 结论与讨论第29-31页
第三章 蜘蛛兰褐斑病两种病原菌的鉴定第31-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菌株及培养基第32页
   ·病菌形态学观察与鉴定第32页
   ·病菌的分子鉴定第32-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40页
   ·病原菌的主要形态学特征第34-37页
   ·病原菌SLD1和SLD2的rDNA ITS序列PCR扩增结果与病菌鉴定第37-40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0-42页
第四章 蜘蛛兰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第42-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5页
   ·供试材料第42-43页
   ·实验方法第43-44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44-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61页
   ·不同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状况及产孢量测定第45-47页
   ·温度对菌落生长状况及产孢量测定第47-48页
   ·酸碱度对菌落生长状况及产孢量测定第48-50页
   ·光照时间对菌落生长状况及产孢量测定第50-52页
   ·碳源对菌落生长状况及产孢量的测定第52-54页
   ·氮源对菌落生长状况及产孢量的测定第54-56页
   ·培养基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6-58页
   ·酸碱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8-59页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第59-60页
   ·菌丝致死温度的测定第60-61页
 3 结论与讨论第61-64页
第五章 控制蜘蛛兰褐斑病的药剂筛选第64-7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4-67页
   ·供试材料第64页
   ·试验方法第64-67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7页
   ·几种杀菌剂室内的粗筛第67-69页
   ·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第69-70页
   ·不同浓度杀菌剂对菌落生长状况及产孢量的测定第70-74页
   ·药剂田间控治效果第74-7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77-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1 结论第79页
 2 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3页
附图第93-97页
致谢第97-98页
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课题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差异性研究
下一篇:两株烟草黑胫病和青枯病拮抗菌的诱变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