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交叉口及其设计论文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研究的方法第14-15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5-16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6-17页
第二章 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影响因素第17-23页
   ·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定义第17-18页
   ·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影响因素第18-23页
     ·交通密度第19-20页
     ·匝道几何布置及分流区、合流区和交织区的交通流特性第20页
     ·交通标志和信号的布置第20-21页
     ·驾驶舒适性要求第21页
     ·经济因素和环境景观第21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21-23页
第三章 基于交通流理论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第23-59页
   ·互通式立交的构造长度第23-33页
     ·统计值第23-27页
     ·模型值第27-32页
     ·模型值与统计值的比较验证第32-33页
   ·两相邻独立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分析第33-40页
     ·独立互通式立交基本路段最小间距第33-38页
     ·独立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模型第38页
     ·独立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计算第38-40页
   ·辅助车道相连的两相邻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分析第40-57页
     ·交织区的定义第40-41页
     ·交织区交通运行影响因素第41-45页
     ·交织区密度的计算方法第45-49页
     ·交织区长度计算基本数据的设定第49-50页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50页
     ·交织区长度的计算第50-54页
     ·计算结果的分析与总结第54-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第59-74页
   ·交通冲突技术的概述第59-60页
   ·基于VISSIM仿真的交通冲突技术第60-65页
     ·VISSIM仿真的交通冲突定义第60-61页
     ·VISSIM评价文件的输出与数据的统计第61-63页
     ·基于VISSIM的交通冲突仿真流程第63-64页
     ·确定研究对象第64-65页
   ·辅助车道相连的两相邻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分析第65-72页
     ·主要评价指标的选取第65-66页
     ·交织区的模糊评价第66-68页
     ·微观仿真基本条件的标定第68页
     ·一般互通与一般互通相连交织区(A型交织区)仿真分析第68-70页
     ·一般互通与枢纽互通相连交织区(B型交织区)仿真分析第70-71页
     ·计算结果的分析与总结第71-72页
   ·基于交通流理论与交通冲突技术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结论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运用与算例第74-78页
   ·工程概况与间距分析第74-76页
     ·工程概况第74-75页
     ·互通式立交间距分析第75-76页
   ·两互通式立交间距研究第76-78页
     ·交通参数的取值第76-77页
     ·以辅助车道相连互通式立交间距研究第77-78页
结论与展望第78-81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78-79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79页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壳—弹簧模型的盾构隧道整体结构性能研究
下一篇:沥青路面车辙预估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