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影响因素 | 第17-23页 |
·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影响因素 | 第18-23页 |
·交通密度 | 第19-20页 |
·匝道几何布置及分流区、合流区和交织区的交通流特性 | 第20页 |
·交通标志和信号的布置 | 第20-21页 |
·驾驶舒适性要求 | 第21页 |
·经济因素和环境景观 | 第21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基于交通流理论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 | 第23-59页 |
·互通式立交的构造长度 | 第23-33页 |
·统计值 | 第23-27页 |
·模型值 | 第27-32页 |
·模型值与统计值的比较验证 | 第32-33页 |
·两相邻独立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分析 | 第33-40页 |
·独立互通式立交基本路段最小间距 | 第33-38页 |
·独立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模型 | 第38页 |
·独立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计算 | 第38-40页 |
·辅助车道相连的两相邻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分析 | 第40-57页 |
·交织区的定义 | 第40-41页 |
·交织区交通运行影响因素 | 第41-45页 |
·交织区密度的计算方法 | 第45-49页 |
·交织区长度计算基本数据的设定 | 第49-50页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50页 |
·交织区长度的计算 | 第50-54页 |
·计算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 | 第59-74页 |
·交通冲突技术的概述 | 第59-60页 |
·基于VISSIM仿真的交通冲突技术 | 第60-65页 |
·VISSIM仿真的交通冲突定义 | 第60-61页 |
·VISSIM评价文件的输出与数据的统计 | 第61-63页 |
·基于VISSIM的交通冲突仿真流程 | 第63-64页 |
·确定研究对象 | 第64-65页 |
·辅助车道相连的两相邻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分析 | 第65-72页 |
·主要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5-66页 |
·交织区的模糊评价 | 第66-68页 |
·微观仿真基本条件的标定 | 第68页 |
·一般互通与一般互通相连交织区(A型交织区)仿真分析 | 第68-70页 |
·一般互通与枢纽互通相连交织区(B型交织区)仿真分析 | 第70-71页 |
·计算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 第71-72页 |
·基于交通流理论与交通冲突技术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运用与算例 | 第74-78页 |
·工程概况与间距分析 | 第74-76页 |
·工程概况 | 第74-75页 |
·互通式立交间距分析 | 第75-76页 |
·两互通式立交间距研究 | 第76-78页 |
·交通参数的取值 | 第76-77页 |
·以辅助车道相连互通式立交间距研究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9页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