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导言 | 第19-42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9-2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3页 |
三、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 第33-40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40-42页 |
第一章 当代社会科学中的自然主义转向 | 第42-76页 |
1.1 自然主义转向的外部影响与内在动因 | 第42-48页 |
1.1.1 科学层面:自然科学的成功 | 第43-44页 |
1.1.2 哲学层面: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与自然主义的复兴 | 第44-48页 |
1.2 自然主义的涵义 | 第48-62页 |
1.2.1 自然主义的历史溯源 | 第48-51页 |
1.2.2 自然主义的内涵界定 | 第51-55页 |
1.2.3 自然主义的研究域面 | 第55-62页 |
1.3 社会科学的自然主义进路及特征 | 第62-66页 |
1.3.1 经验自然主义 | 第62-63页 |
1.3.2 批判自然主义 | 第63-64页 |
1.3.3 自然化认识论 | 第64页 |
1.3.4 自然主义的社会认识论 | 第64-66页 |
1.4 自然主义转向的意义 | 第66-74页 |
1.4.1 哲学问题求解模式的变革 | 第66-67页 |
1.4.2 社会知识科学性的辩护 | 第67-71页 |
1.4.3 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论域的扩大 | 第71-7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二章 本体论维度:社会科学的自然主义论证 | 第76-100页 |
2.1 批判自然主义的理论来源 | 第77-79页 |
2.2 本体论的重申:先验实在论 | 第79-83页 |
2.2.1 知识的两种维度 | 第80页 |
2.2.2 实在的先验论证 | 第80-81页 |
2.2.3 先验实在的分层特征及其三个领域 | 第81-83页 |
2.3 社会科学何以可能:批判自然主义的回答 | 第83-91页 |
2.3.1 社会行动转换模型 | 第83-86页 |
2.3.2 社会结构的突现性 | 第86-88页 |
2.3.3 社会本体论的先验论证 | 第88-91页 |
2.4 社会科学本体论的自然化 | 第91-99页 |
2.4.1 自然化社会科学本体论的必要性 | 第91-94页 |
2.4.2 社会本体论的自然主义论证:先验论证的重建 | 第94-97页 |
2.4.3 自然主义视域下的社会系统与人类行为 | 第97-9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三章 方法论维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然化” | 第100-126页 |
3.1 自然化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源 | 第100-105页 |
3.2 自然化社会科学的形成 | 第105-117页 |
3.2.1“自然化”的基本涵义 | 第105-106页 |
3.2.2 进化的社会科学 | 第106-111页 |
3.2.3 认知的社会科学 | 第111-116页 |
3.2.4 神经科学与社会科学 | 第116-117页 |
3.3 自然化社会科学的理论特征 | 第117-120页 |
3.3.1 连续性关系的澄清 | 第117页 |
3.3.2 综合的认知维度 | 第117-118页 |
3.3.3 进化解释与进化类比 | 第118-120页 |
3.4 社会科学“自然化”的哲学意义 | 第120-124页 |
3.4.1 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的变革 | 第120-121页 |
3.4.2 社会科学统一性的构建 | 第121-122页 |
3.4.3 社会科学“科学性”的辩护 | 第122-12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四章 认识论维度:科学的连续性 | 第126-148页 |
4.1 连续性论题的两种基本理论模式 | 第126-133页 |
4.1.1 连续性论题的理论来源 | 第126-129页 |
4.1.2 哲学与科学的连续性 | 第129-131页 |
4.1.3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连续性 | 第131-133页 |
4.2 连续性建构的自然主义走向 | 第133-136页 |
4.2.1 哲学与科学的互动发展 | 第133-134页 |
4.2.2 当代自然主义与传统哲学的研究模式 | 第134-135页 |
4.2.3 连续性建构的动力学基础:“自然主义转向” | 第135-136页 |
4.2.4 社会科学中哲学问题求解的新模式 | 第136页 |
4.3 连续性论题的“自然化”特征 | 第136-142页 |
4.3.1 社会行为的自然选择解释 | 第137-139页 |
4.3.2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认知革命” | 第139-141页 |
4.3.3 社会科学实践的理性重建 | 第141-142页 |
4.4 构建连续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42-147页 |
4.4.1 人类行为的科学心理学解释 | 第143页 |
4.4.2 文化进化解释的自然主义进路 | 第143-146页 |
4.4.3 社会科学与认知科学的融合 | 第146-1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五章 实践维度:自然主义的适用性 | 第148-170页 |
5.1 人类学研究的自然主义路径:表征的传染病模型 | 第148-158页 |
5.1.1 方法论个体主义的本体论困境与出路 | 第148-150页 |
5.1.2 表征的传染病模型的两种理论进路:模因论与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 | 第150-152页 |
5.1.3 文化表征的传染病模型的建构及其意义 | 第152-156页 |
5.1.4 社会科学中引入表征的传染病模型的意义 | 第156-158页 |
5.2 经济学研究中实验方法的运用与发展 | 第158-169页 |
5.2.1 社会科学中实验方法的兴起 | 第159-162页 |
5.2.2 实验方法的适用性考察 | 第162-165页 |
5.2.3 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哲学意义 | 第165-1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结束语 走向一种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 | 第170-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3-194页 |
致谢 | 第194-19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