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理论 | 第9-16页 |
(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1.理念的意义 | 第9-10页 |
2.法治的涵义 | 第10页 |
3.法治理念释义 | 第10-11页 |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 第11-12页 |
(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提出背景 | 第12-13页 |
(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13-16页 |
1.依法治国 | 第13-14页 |
2.执法为民 | 第14页 |
3.公平正义 | 第14-15页 |
4.服务大局 | 第15页 |
5.党的领导 | 第15-16页 |
二、新农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 | 第16-22页 |
(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16-20页 |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能推进我国新农村法律制度建设的现代化 | 第16-17页 |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能为新农村建设树立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 第17-19页 |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能促进我国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不断前进 | 第19-20页 |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第20-22页 |
1.建设新农村必须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 第20-21页 |
2.建设新农村必须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 第21页 |
3.建设新农村必须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 | 第21-22页 |
4.建设新农村必须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 | 第22页 |
5.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 | 第22页 |
三、新农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困境表现及原因解读 | 第22-37页 |
(一) 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困境表现 | 第22-32页 |
1.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理念缺失 | 第23-25页 |
2.法的创制缺失,立法严重滞后 | 第25-28页 |
3.法治践行无力,法律援助迟滞 | 第28-31页 |
4.法制教育不足,法律素质较低 | 第31-32页 |
(二) 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困境的原因解读 | 第32-37页 |
1.农民法治理念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 第32-33页 |
2.法的创制缺失,立法严重滞后的原因探析 | 第33-34页 |
3.法治践行无力,法律援助迟滞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4.法律教育不足,法律素质较低的原因解读 | 第36-37页 |
四、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对策方略 | 第37-47页 |
(一) 新农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主要原则 | 第37-40页 |
1.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 第37-38页 |
2.文化教育,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38页 |
3.重点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原则 | 第38页 |
4.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 第38-39页 |
5.自觉性与建构性相结合原则 | 第39页 |
6.创新性与持续性相结合原则 | 第39-40页 |
7.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服务群众 | 第40页 |
(二) 新农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实践途径 | 第40-47页 |
1.加快新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农村经济实力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 第40-41页 |
2.加快新农村立法建设,完善农村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 | 第41-43页 |
3.加强农村法律运行机制建设,维护司法公正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 第43-44页 |
4.培养和提高农村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 | 第44-46页 |
5.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法治文化支持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