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2 土地集约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的定义与定位 | 第12-13页 |
·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城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城市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化评价研究 | 第14-15页 |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证研究 | 第15-16页 |
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 构建评价理论体系 | 第16页 |
(2) 建立评价系统,进行实证研究 | 第16页 |
(3) 提出建议 | 第16页 |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鹤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18-23页 |
1 怀化市鹤城区发展概况 | 第18页 |
·鹤城区自然概况 | 第18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8页 |
2 鹤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18-20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8-19页 |
·鹤城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 第19-20页 |
3 鹤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0-23页 |
·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 第20-23页 |
·建设用地利用动态及其占用耕地状态分析 | 第23页 |
第三章 鹤城区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评价 | 第23-37页 |
1 评价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土地资源状况 | 第25页 |
·城市规模 | 第25页 |
·土地使用制度 | 第25页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25-26页 |
·科学技术水平 | 第26页 |
·生态环境 | 第26页 |
3 指标体系建立及评价方法确定 | 第26-31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26-27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28页 |
·评价方法确定 | 第28页 |
·各指标合理值确定 | 第28-31页 |
4 鹤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 | 第31-35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1-33页 |
·构造总体评价指标表 | 第33-34页 |
·评价结果 | 第34-35页 |
5 鹤城区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土地利用程度评价分析 | 第35页 |
·土地利用投入程度评价分析 | 第35-36页 |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分析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节约和集约用地微观规划控制指标标准研究 | 第37-45页 |
1 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微观规划控制指标的研究 | 第37-38页 |
2 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及修正办法 | 第38-45页 |
·依据国家标准修订法 | 第38页 |
·依据行业标准修订法 | 第38页 |
·各地类集约用地规划控制指标标准确立 | 第38-44页 |
·各类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比例标准确立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鹤城区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潜力及模式研究 | 第45-57页 |
1 建设用地集约与节约利用潜力数量分析 | 第45-51页 |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来源及分布 | 第45页 |
·影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实现的制约因素 | 第45-47页 |
·建设用地刻集约利用潜力数量计算 | 第47-50页 |
·新增建设用地统筹安排 | 第50-51页 |
2 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 第51页 |
·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来源及分布 | 第51页 |
·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计算 | 第51页 |
3 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模式研究 | 第51-57页 |
·建成区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模式——“紧凑型城市”布局 | 第51-52页 |
·城郊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模式——圈层布局 | 第52-54页 |
·农村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模式 | 第54-57页 |
第六章 鹤城区促进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的战略建议 | 第57-60页 |
1 加强管理力度,完善规划体系 | 第57页 |
2 加强对建设用地的供需管理 | 第57-58页 |
3 完善市场配置机制 | 第58页 |
4 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引导城市空间的合理扩展 | 第58页 |
5 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 | 第58-59页 |
6 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进行土地置换 | 第59页 |
7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优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0-61页 |
1 结论 | 第60页 |
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