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理论意义第11-12页
     ·实践意义第12页
 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国外关于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第12-13页
   ·国内关于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第13-16页
 3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6页
 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16-17页
 5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8页
   ·农民教育第17页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第17-18页
第二章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第18-30页
 1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18-22页
   ·政治的动荡与变革是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第18-19页
   ·农村经济的衰败是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第19-20页
   ·文化教育的窘困是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第20-22页
 2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来源第22-25页
   ·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第22-23页
   ·近代“新民说”第23页
   ·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第23-24页
   ·近代留法为华工服务的经历第24-25页
 3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第25-30页
   ·理论萌芽时期(1917年—1920年)第26-27页
   ·初步形成时期(1921年—1929年)第27-28页
   ·成熟发展时期(1930年—1958年)第28-30页
第三章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第30-38页
 1 农民教育的四大内容第30-34页
   ·文艺教育第30-31页
   ·生计教育第31-33页
   ·卫生教育第33页
   ·公民教育第33-34页
 2 农民教育的三大途径第34-38页
   ·学校式第35页
   ·社会式第35-36页
   ·家庭式第36-38页
第四章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历史评价第38-49页
 1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第38-43页
   ·平等性和民本性第38-39页
   ·实践性与实用性第39-40页
   ·创新性与独立性第40-41页
   ·科学性与重德性第41-43页
 2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第43-49页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第43-45页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及实践丰富了近现代中国教育史的内容第43-44页
     ·晏阳初四大教育的推行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第44-45页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为实现中国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第45页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第45-49页
     ·农民教育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第45-46页
     ·教育救国思想的局限性第46-47页
     ·时代的局限性第47-49页
第五章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启示第49-60页
 1 更新农业高等教育理念,明确农业高校的办学定位第49-51页
   ·立足于“三农”,更新办学取向第50页
   ·在办学特色上突出“农”字优势第50-51页
 2 革新农业高等教育的内容第51-52页
 3 创新农业高等教育的方法第52-55页
   ·教育与实验结合,教育实验以乡村调查为基础第52-53页
   ·农业科技者"化农民“必先”农民化第53-54页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第54-55页
 4 构建以农业高校为主体的立体式农民教育网络第55-60页
结束语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研究--以中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下一篇: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研究